投資縱橫:押後23條方為上策

投資縱橫:押後23條方為上策

23條立法引起政治風波,50萬市民上街反對23條立法,也對政府的施政失誤作出嚴正控訴。政府亦以此作為藉口,認為上街的市民有不同訴求,並非全是反對23條立法。縱使這是一個可能的事實,又如何?市民對政府不滿的現實,加上政府差劣的推銷手法及部份內容極具爭議性,自然令民怨更為沸騰。
上周六董建華才遲緩地作出回應,宣布取消兩項富爭議性的條文,同時加入「公眾利益」作為抗辯理由,但會維持7月9日的二讀程序。這些讓步是重大的,若然港府在一個月前作出如此讓步,便不會有50萬人上街,政府要通過法案亦容易得多。現時群情洶湧,不少要向選民交代的議員可能轉呔,政府在爭取功能組別的游離票方面,成功的機會大減,議案在立法會投票遭遇滑鐵盧被否決的機會不容抹煞,議案若遭否決,政府的管治能力將進一步受打擊,若議案獲通過,政府日後如何與市民和諧共處?鴻溝只會更大,明年民主派及反對23條的獨立議員將會在選舉中大獲全勝,「行政主導」將會近乎空談。

讓時間沖淡怨氣
另一個政府沒有把握應付的問題,便是後天的「包圍立法會集會」,細小的地方迫滿龐大的人群,注視惹火的投票結果,隨時出現失控的火爆場面,凶險重重。剛發現董建華所說的「公眾利益抗辯」原來是有限制的,這種事後披露的手法,更予人欲欺瞞的感覺,更激發市民「七九」上街的衝動。
時間可沖淡人們的憤怒,讓人們冷靜下來重新思考問題。無論23條立法是否有迫切性,但形勢上必須押後,時間是最好的緩衝,董建華拿出勇氣擱置立法吧!
(本欄逢周一刊出)
冠 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