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萬人齊聲喊出「董建華下台」的口號後,體面地下台已成了還有四年才任滿的董建華的最佳選擇。由於董建華的政府已成了過去式,有必要釐清這個被市民唾棄的政府的性質,更全面地檢討董建華政府在各項施政落得一無是處的原因。
馬國明
董建華的各種缺失,很多市民都已經可以念得出,不用重複。但另一方面,即使最不喜歡董建華的人亦不會懷疑他本是位好好先生,而且他出自望族,又曾長時間在英美等地接受教育,實在不應弄至如斯田地。如果逐個秤,董建華的資歷絕不遜於傳聞中下一任特首的人選。他的失敗當然有個人因素,但結構因素恐怕更重要。
像所謂問責制,起因在於董建華出任特首時,並沒有自己的班子,完全要借助前政府留下的公務員,令董建華感到做事不順手,於是學大陸,另起爐灶,搞出現在這個只是向董建華一人問責的問責制。由於董建華是老好人,向他問責便等如毋須問責,他的個人優點反而將制度上的缺憾完全暴露出來。
另一方面,問責制的問題恰好說明特首這個職位比以前的港督更容易走向獨裁。除了彭定康之外,以前的港督,大多由外交官出任。由於他們本身出自官僚體制,因而大致上遵守團隊精神,很少獨斷獨行,但董建華任內時施政一時一樣,早已街知巷聞。但很難想像,如果董建華跟隨公務員一向遵守的程序理性,他的施政便不會忽冷忽熱,五時花、六時變。
國際關係學者DanielChirot在《ModernTyrants》一書裏指出,施政上的變幻莫測或異想天開是現代獨裁者的一大特色。董建華當然絕對沒有獨裁者的個人魅力,但他的思維方式和客觀條件卻與獨裁者無異。DanielChirot同時指出,現代獨裁者大多信奉某套意識形態,他們堅決相信自己所做的都是好的,而且他們都對現代社會的價值有所存疑,異想開創另一番天地。
將老董跟現代的大獨裁者相提並論可能令人笑壞肚皮,但如果不想低估他老人家的殺傷力,把他當作獨裁者是正確的。他可能根本不知道甚麼是意識形態,但他那副老好人的心腸已足以令他相信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好的,批評他的都是立心不良。他吃着英美的奶長大,但卻表示信服儒家思想,異想天開地用儒家思想管治一個向錢看的社會。
從獨裁者的角度來看,二十三條立法的各項狠辣的條款是必須的,人大釋法也絕對必須的。做其他事情議而不決,但在法律的大原則這種問題上卻毫不手軟,因為對獨裁者而言,法律必定要成為他的統治工具。幸好五十萬人示威終於讓人看到董建華這個老好人的真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