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昨天通過,將位於雲南省西北部,由怒江、瀾滄江及金沙江流域組成的「三江並流」列為世界自然遺產,令中國的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增加到二十九個。與此同時,該組織又決定將北京的十三陵以及南京的明孝陵併入「明清皇家陵寢」,成為世界文化遺產。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二十七屆世界遺產大會昨天在巴黎一致通過,作出上述決定。「三江並流」景觀位於青藏高原南延部份的橫斷山派縱谷地區,整個區域達四萬一千平方公里。
「三江並流」地處東亞、南亞和青藏高原三大地理區域的交滙處,是全球罕見的高山地貌及其演化的代表地區,也是世界上生物物種最豐富的地區之一。該區是十六個民族的聚居地,是世界上罕見的多民族、多語言、多種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並存的地區。
此外,大會投票通過,決定將北京十三陵和明孝陵加入在二○○○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的「明清皇家陵寢」系列,成為世界文化遺產。
中國政府於一九八五年加入《世界遺產公約》,成為締約國。自一九八七年第十一屆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大會首次將北京故宮等六處名勝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至今,中國已有二十九處自然景觀和文化遺址被列入名錄。
不過,世界遺產申報成功後並非一勞永逸的,聯合國每六年便會對世界遺產作一次檢查,今年適逢是亞太地區檢查年。聯合國將對照最初的申報文本,對中國十一處世界遺產項目作檢測評估,將保護不力的列入《瀕危世界遺產名錄》。
中國不少遺產項目只注重申報不注重保護,湖南張家界建觀光電梯、湖北武當山建酒店、火燒遇真宮等,都引起了聯合國的關注甚至警告。目前全球七百多個世界遺產中,已經有三十一處被列入《瀕危世界遺產名錄》。
中新網/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