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朋友問,日前本欄講到若單以股價計算,在回歸後這6年,33隻恒指成份股中僅得一隻錄得可觀升幅,究竟是哪一隻?據好友羅國森兄的計算,僅得滙豐(005)錄得較可觀升幅(19%),其餘升幅太小,可以不談。
日前《蘋果》財經版報道,周文耀任行政總裁的港交所(388),正積極游說恒指服務公司,改變不能將H股列入恒指成份股的做法,務求令恒指更能全面反映港股情況云云。從近期港股的市況猜測,一旦容許國企股加入恒指成份股,則中石油(857)及中石化(386)機會最大。報道中特別指出「周文耀任行政總裁的港交所」,莫非此建議與他有關?
筆者憶起在96、97年紅籌股熱潮時,市場也曾有類似建議,話說在97回歸前後,紅籌國企股備受投資者追捧,佔大市成交頗大比率,一度曾高達港股每日成交量的4、5成,當時有些人士指出,恒生指數未能充份反映香港股市的真正情況,提議恒指成份股加入一些紅籌國企股。可能是因應市場需求,隨後恒指服務公司相繼加入了一些紅籌股於恒生指數內,分別於1997年7月31日加入了華潤創業(291),以及在1998年1月27日加入上海實業(363)及中國移動(941)為恒指成份股。
各位讀者可記得華創加入成份股時,股價處於甚麼水平?在1997年7月31日,華創加入恒指成份股時,股價高達39元,與華創上市以來的歷史高位39.2元比較,僅差0.2元,這是否巧合呢?
筆者估計,當某些非恒指成份股備受市場追捧,隨着其交投量不斷增加,直至佔據大市成交一定比率時,市場便開始有聲音指出,這些股份應該加入恒指,才可反映市況。回顧當年,開始建議及正式加入恒指成份股時,無疑是紅籌國企股的歷史高峯,隨後便展開了紅籌國企的漫長熊市。對一些朋友來說,39元的華創可能已有恍如隔世之歎。
有些時侯,歷史是不斷重演的,故當有關方面感到國企股交投熾熱,提出容許國企股加入恒指成份股的建議,會否是國企股到頂之警號?
此外,容許國企股為恒指成份股的另一好處,是可改善滙豐一股獨大的情況。假設加入中國石油及中國石油化工後,滙豐在恒指的比重便會由現時的34.15%降至28.7%。在過往多年,港股不少次的回升,很多時皆由滙豐帶動,正如近期港股的反彈,亦是因滙豐推動。假若真是以一些國企股來減低滙豐在恒指的比重,你猜這些股份有能力帶動恒指上衝嗎?
譚紹興
電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