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梁洵瑜報道】本港去年首次發現食肉蒼蠅襲人事件後,今年續有三宗個案,其中兩宗更集中在灣仔發生,包括一名流浪漢及一名在律敦治醫院療養部療養的老婦,另一宗則是觀塘一家安老院九十歲行動不便的老婦。對於不足一年內有七宗個案,衞生署強調,個案沒有增加趨勢。
衞生署發言人表示,今年三宗個案包括五月時有一名六十六歲在灣仔露宿的男子,腳部傷口被蛆蟲侵蝕,在律敦治醫院治療後康復出院;三月時一名在律敦治醫院療養的八十二歲長期卧床老婦,被發現口部有蛆蟲;二月時觀塘一間安老院內的一名九十歲長期病患老婦,被發現眼部傷口上有蛆蟲。
該署認為,雖然食肉蒼蠅襲人個案沒有上升趨勢,但已通知食環署跟進每宗個案的環境衞生。
食環署發現該名露宿者曾流連的公園衞生情況良好,鄰近地區並無流浪貓狗;律敦治醫院及觀塘的安老院環境衞生也理想,已向醫院負責人講解注意垃圾房及廚房衞生,但三處地方均沒有捕捉到食肉蒼蠅。
食肉蒼蠅又稱蛆症金蠅,在人體的傷口或口腔產卵,每次產卵一百五十至六百粒,十八至二十四小時後成幼蟲,又名蛆蟲,可侵噬患者或動物傷口,嚴重者需切除感染組織,甚至會死亡。
本港一向只有動物被襲個案,去年首次發現襲人個案後,至今共有七宗,分布於屯門、荃灣、觀塘、南區及灣仔等地,顯示港九新界都有個案。
港大微生物系助理教授黃世賢表示,患者多數是不能自我照顧的長者,院舍應特別注意長期卧床老人的衞生,尤其是傷口或口腔,當局應注意流浪動物數目及食肉蒼蠅繁殖情況,市民則要保持環境衞生。
獸醫吳仲瑩統計其醫治過的狗隻受襲個案,過去三年不斷上升,○○年有十八宗、○一年有四十一宗、去年有六十宗,今年至今有四宗,個案較去年為少,被食肉蒼蠅襲擊的狗隻多是在室外睡覺;而愛護動物協會則提醒市民,夏季是食肉蒼蠅的活躍期,市民應加以注意動物是否有傷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