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正村倒垃圾污染環境

慈正村倒垃圾污染環境

慈雲山慈正邨二期垃圾房設計及選址有問題,致垃圾車需在垃圾房外處理垃圾,加上水壓不足,無法完全清洗污垢,令臭氣積聚,附近居民長期受臭味滋擾,苦不堪言。

慈雲山慈正邨共分三期,第一期於七年前落成、第二期及第三期則分別於四年前及兩年前落成。而被指垃圾房有問題的正和、正泰及正怡樓,則屬第二期。邨內共有十座,並設有四個垃圾收集站,平均每二、三幢大廈共用一間。

居民飽受蚊患臭味
居於正和樓的黃先生表示,供給第一期及第三期共七座大廈之垃圾房均能正常運作,但惟獨設於第二期的垃圾房卻明顯有所不同,「都唔明點解,呢個垃圾房就特別細、特別矮,通風系統又唔足,搞到呢幾座居民忍受住蚊蟲同臭氣嘅滋擾。」
正和樓互助委員會主席靳先生指出,該垃圾收集站面積細小,許多垃圾被迫堆放站門外,垃圾車不能完全駛進,需於垃圾房外收集清理,惹來蚊蟲及污染附近地方。「而且垃圾房嘅水壓不足,唔夠水力將地面沖洗乾淨;呢個亦都係令臭味聚積嘅原因。」
黃先生續稱,除有關設施不當外,其選址亦甚「奇怪」,「佢哋揀正喺球場同遊樂場旁邊,個位置咁啱俾呢幾座樓圍住,形成啲臭氣好難散!」
靳先生數月前曾去信房屋署及食環署,要求作出相關的解決方案,惟一直未有落實改善,感投訴無門。
根據食物環境衞生署發給正和樓互助委員會的覆函所指,該署每天大約中午十二時二十五分會派垃圾收集車到慈正邨正和樓收集垃圾,為時大約十五至二十分鐘,由於垃圾收集車未能完全進入垃圾站內,所以要於站外收垃圾,但已盡量把傾卸垃圾時間減至最短。
該屋邨的清潔人員已把垃圾以有蓋垃圾桶蓋好及存放於站內,於垃圾收集車到來時才推出來,以減低對居民的影響。

擾民多年房署懶理
慈正邨居民協會顧問黃逸旭直斥房署處事散漫,有關之垃圾房臭氣擾民問題,查實早於三、四年前已發生;惟房署一直沒作實際行動。他盼房署可盡快落實改善方案,除加強水壓外,應詳細考慮另覓地方建垃圾房,免令居民忍受惡劣的衞生環境。
(○六二六○二四)

回應:改善水壓減輕臭味
房屋署新聞組回應本報查詢時表示,導致有關垃圾站傳出臭味的其中一個原因是垃圾站內水壓不足,令工作人員須在站外清洗垃圾桶,故傳出臭味。該署知悉後,已着手進行改善工程,現時清潔人員可在站內清洗垃圾桶,將臭味減低。
發言人強調上址垃圾站規格和選址是符合法例標準,至於考慮改建正德樓旁的臨時垃圾站以便分流處理垃圾,該署現仍處於研究階段,暫未落實會否採用。至於何以垃圾收集車未能完全進入垃圾站內致令問題衍生,發言人稱仍在研究中,並計劃研究將垃圾站加高以便垃圾車駛入,祈能改善垃圾站外處理垃圾傳出的臭味。

服務熱線
電話:29908288
傳真:23702192
電郵:[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