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一項國際研究顯示,香港學生的數學能力,在四十三個國家及地區中排行第一,科學能力則名列第三,閱讀能力名列第六。教育統籌局局長李國章認為,研究證明了教育改革的方向正確;但香港教育界人士則認為研究結果與教改未必有關。
該項國際研究名為「學生基礎能力國際研究計劃」(ProgrammeforInternationalStudentAssessment,簡稱PISA),由經濟合作及發展組織(OECD)策劃,於二○○○年至二○○二年進行,共有四十三個國家及地區參加,每地向四千五百至一萬名十五歲學生進行測試和問卷調查。
該項計劃昨日公布最新研究結果顯示,香港學生的數學能力,名列各地之冠,其次為日本、南韓;在科學能力方面,則南韓排第一,日本次之,香港名列第三。
至於閱讀能力,雖然香港學生常被批評為欠佳,也未能躋身世界五大,但已高於排名十六的美國、排第九的日本、排第八的英國及排第七名的南韓。
教統局局長李國章表示,對研究結果非常雀躍,顯示香港教育制度的成效高於國際平均水平,因為該項研究的測試焦點並非放於記憶背誦,而是在不同情境下的知識及技能運用。但他認為,這對香港而言仍未足夠,可以做得更好;而研究亦證明了教育改革的方向正確。
香港數理教育學會副會長黃志剛則說,教育改革不過是這一、兩年間的事,所以研究結果未必反映教改成果;現時的教改,也不能讓學生在數理方面有進一步發展,因為小學根本沒有科學科,常識科裏理科內容亦只佔三分一單元,師資也未能配合。
他指出,今次研究反映香港學生的根底不算太差;華人學生的數學能力,在小學至初中階段比外國好,原因是中國人較緊張要小孩子多練習,學習的程度也較深,也較不受現時教學語言影響。
但到了高中至大學階段,香港不一定可以保持優勢,因為部份優秀的學生可能已去了外國求學,母語和英語教學政策亦有混淆;香港並非沒有科學家,只是不在本土出現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