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以報道準確享譽盛名的英國廣播公司(BBC)記者吉利根(AndrewGilligan),引述一位曾經參與草擬一份有關伊拉克問題文件的官員,指加入了「伊拉克有能力在45分鐘內部署生化武器」,可令內容看起來更覺「性感」(sexier,意指更吸引),從而使英國國會議員相信貝理雅政府有充份理據派兵參與伊拉克戰爭後,隨即掀起了英國政壇之間,以及BBC與政府之間一場「對質」的風波,事件會否趨於白熱化、將如何「收科」,仍是未知之數,不過國會議員及民眾對貝理雅涉嫌誤導甚至撒謊的行為,並借6名英軍上周在伊拉克南部被殺之悲劇向他大肆攻擊,惹來種種不滿情緒,極可能影響貝理雅連任機會。
事實上無論貝理雅及其高級顧問坎貝爾(AlastairCampbell)怎樣「解畫」也難自圓其說,因為伊拉克戰爭結束至今,英美兩軍還沒法找到大殺傷力武器之蹤影,則是擺在眼前之事實,喬治布殊何嘗不是備受國內反戰人士和在野黨(民主黨)之猛烈抨擊?
然而平情而論,無論貝理雅目的何在,在這次美伊衝突過程中,他一直立場堅定,旗幟鮮明地支持喬治布殊,這種「雖千萬人吾往矣」之精神,表面或被譏為布殊的外交「犬」,但應贏得不少領袖心裏暗服,這場戰爭又不是貝理雅發動,英國人又何須咄咄逼人?
此外貝理雅在國內推行的某些包括教育和保健改革,要見效在在需時,暫時贏不到人們的感激實可理解,只要他仿效戴卓爾夫人般利用多點時間傳遞正面訊息,不難將劣勢扭轉,戴卓爾夫人何嘗不是在1986年因開放基地讓美軍攻擊利比亞而備受指摘,翌年一樣贏得連任?
王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