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立法會財經事務委員會原定下周一,討論證監會工作小組提交的證券行資本要求分級制,以加強保護投資者。但是,政府周一向議員提交的文件,並無羅列有關建議。
據了解,由於部份經紀反對,政府在臨門一腳,按下不諮詢,待聽取立法會意見後再作定論,令人懷疑分級制可能胎死腹中。
證監會提出分級制,主要由於98年發生正達事件,部份客戶存放於該公司的股票被挪用,最後血本無歸。證監因此成立工作小組,研究保障投資者。小組的構思是,按經紀行的業務範圍,引入分級制,大幅提高最低資本要求,介乎3000萬至1億元,增幅逾5倍。
據悉,證監認為,若再有經紀行出事,只會拖累其他同業,令更多投資者轉往銀行買賣,最終經紀行會失去生存空間。
不過,有工作小組成員說,該構思是由證監提出,似有「大石壓死蟹」之嫌,雖然經紀界有不同意見,但證監希望提上立法會討論,企圖製造既成事實。
亨達國際(111)副主席鄧炳森指出,證監的財政資源規則,已對經紀行經營不同業務,實施類似分級制,其資本要求已很足夠。
據悉,工作小組今日開會,商討如何跟進建議。
近年發生多宗經紀行倒閉事件,引發證監加強監管經紀行。哄動一時的正達事件,其客戶已開始獲發還部份股票。另外,98年5月集豐證券及祺豐盛財務倒閉,清盤人近日也開始向客戶發出退還股票安排。
不過,退還時,須扣除客戶尚欠集豐的款項、手續費、證監會的代償額及中央結算的成本,令到小股民損失慘重。其中一位客戶表示,他的戶口有近50萬元股票,包括和黃(013),現在只可取回1萬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