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初《南華早報》的社論提議特首董建華「升上神枱」後,輿論掀起一陣倒董風。根據傳媒報道,商界(除了個別財團外)、人大、政協及親中團體和黨派,都一致認為董生應該退位讓賢,以免香港繼續沉淪。
香港理工大學商業學系副教授 林本利
及至三月發表的財政預算,竟提出在經濟不景下大幅加稅,之後爆出財政司司長偷步買車,行政會議內容外洩;接着爆發非典型肺炎,香港的感染率和死亡率均是全球之冠。
特首在處理財政司司長偷步買車,以及調查疫症爆發的手法和方式,令人為之側目。特首及「保皇黨」一面要求暫時拋開爭拗,共同對抗疫症和振興經濟,一面卻加快為《基本法》二十三條立法,完全罔顧市民及專業人士的意見。
過去幾個月特首對上市審批權移交證監會的建議,對公務員減薪的處理手法,對大學「三改四」的步伐,對應否放棄興建政府總部的決定,事事都表現出他「議而不決、決而不行」的性格。更甚者就是他完全分不清事情的緩急輕重及優先次序。
事實上,董建華過去六年的施政,除了替個別大財團帶來無數好處外,其他市民和企業都要經歷一場又一場的災劫。在他領導下,香港的優勢盡失,慢慢變成一個只懂向中央政府求助的包袱,令港人失去應有尊嚴,最後連「一國兩制」也不保。
董建華上台後推出的「八萬五」,令住宅樓價暴跌七成,全港百五萬個私人及居屋單位市值損失三萬億元。他堅持實行聯滙制度,九八年入市干頇股市期市;之後又炮製科網泡沫,將官股包裝成盈富基金,說要還富於民。
但結果又如何呢?香港沒有轉型成為科技中心,市民因科網泡沫爆破,數碼港神話幻滅,在股市上損失數以千億元計。但那些懂得製造神話的,卻坐享巨利,令香港的貧富懸殊問題急劇惡化。
董建華說要搞知識型經濟,在教育方面會投放資源,絕不手軟。但他一上台便推動母語教學,忽視英語對香港國際商貿活動的重要性。現在又以財赤為由,要大幅削減教育方面的承擔。
在董建華帶領下,香港的經濟變得一潭死水。他尋求人大釋法,容許律政司司長不起訴胡仙,製造不公平競爭,現在再硬要為二十三條立法,損害香港的司法制度和法治精神,令投資者卻步。
過去六年,股市市值損失兩萬億元。失業、開工不足、破產、負資產及自殺數字屢創新高;而工人的工資及女性的生育率卻屢創新低。商界不再相信公平競爭,紛紛加入尋租行列(rentseeking)去搵着數;市民對經濟前景信心盡失,不但避免置業,連生育也可免則免。
董建華治港六年,為港人帶來無數災難。從房屋、醫療到教育政策,都在兜兜轉轉,一事無成,更遑論有能力振興經濟。港人沒有投票選領導人的權利,但我們仍有用腳投票的權利,一齊上街向他投以不信任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