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蘭克林造就今天的美國

富蘭克林造就今天的美國

美國《時代》周刊在七月四日國慶來臨前,推出「美國之所以有今天」特刊,以「最傑出的開國元勛」——富蘭克林作封面人物,指這位美國政治家年輕時便以七大美德自勉,一生力行,「從這七項明確的美德及特徵中,我們可以窺見他對美國國格的影響」。

七大美德
痛恨暴政
富蘭克林十六歲時,便以「多古德夫人」的筆名痛陳殖民地總督的神權統治禍害。一七五五年,當大部份人屈服於英國的無理徵稅,他力排眾議:「那些為取得臨時安全而放棄基本自由的人,根本不值得擁有自由或安全。」

新聞自由
他相信資訊自由的社會就不會有獨裁政權。他對《賓夕凡尼亞公報》的編輯方針是「受過教育的印刷業者,應相信當人們意見不同時,雙方都應有公平優勢讓公眾聆聽;而當真相及錯誤角力,前者一定力壓後者。」

處事幽默
從虛構小人物「多古德夫人」,富蘭克林開創美國民間幽默文學的先河。他透過村婦的無知天真,戳破現實中許多愚蠢人物的假面具。他代表北美殖民地到英國進行談判時,曾出版「普魯士君主敕令」笑話。

謙虛待人
他成立商界討論組織「團體」後,曾在《對話》一文中指謙虛是組織首要的規條:「如果要贏得別人的心,你切勿針對他們,而要誇獎他們,讓他們在所有機會盡展所長;當你滿足了他們的虛榮,他們便會稱讚你。」

爭取民心
獨立戰爭期間,他為了游說法國出兵支持美國,在巴黎施展渾身解數爭取民心。他首先出版了為賓夕凡尼亞州撰寫的憲法,以民主自由的訴求打動人心,繼而處處流露出深受法國思想家盧梭的啟蒙影響,贏得法國人同情。

妥協互讓
「雙方都要各自放棄部份要求。」這是富蘭克林的格言,也由於他的聯邦主張,為草擬美國憲法所出現的困局打開一道缺口,定出眾議院按人口選出,參議院則由州代表組成,既顧及細小州分的利益,亦不失民主的真諦。

不拘一格
生於波士頓的富蘭克林為逃避宗教壓迫,最終遷往各個宗教都能和平共處的費城定居。相信上帝的他後來在這裏修建一座禮堂,但表明不拘一格,會容許任何宗教到來講道。他辭世時各個宗教都有派代表為他扶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