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叔理財:掛勾存款風險回報成正比

陸叔理財:掛勾存款風險回報成正比

陸叔心得:此類產品之所以能夠提供比掛鈎貨幣利息更高的回報,主要是產品結構涉及沽出一個認沽期權……所以,當大家參與該類產品時,並非單看所謂「高息」回報,反而要了解產品結構及個人所能承受的風險。

在存款接近零利率的環境下,高息投資產品仍然受投資者歡迎,而當中有較穩定回報的是債券及可轉讓存款證,但這種定息工具的投資年期較長、流動性相對較低,對於喜歡短線投資的投資者,未必適合。
現時各大小銀行都提供一些與外幣掛鈎的存款投資產品,並以投資時間彈性大(一星期至半年不等)及利息回報高作招徠。以前我曾在本欄討論過這種產品的特性,它之所以能夠提供比掛鈎貨幣利息更高的回報,主要是產品結構涉及沽出一個認沽期權,其「高」回報絕大部份來自期權金。所以,當大家參與該類產品時,並非單看所謂「高息」回報,反而要了解產品結構及個人所能承受的風險。

接貨價決定回報
既然該產品回報的高低,是取決於期權金的多少,那麼,當參與投資時,對於訂下「接貨價」便非常重要了。以4.44港元兌1紐元為例,投資者可訂立一個接貨價為4.43港元兌1紐元,這代表日後(如一個月)當港元兌紐元跌穿4.43,參與者便需將手上的港元全數兌換成紐元;若港元兌紐元持續下跌,而投資者又沒有將紐元兌換回港元作止蝕,潛在風險可想而知。

價內期權風險大
從上述例子來看,當接貨價訂於愈接近當初買入價時,變相沽出一個接近「平價」的「價外」期權,回報(即所收的期權金)自然較高;但變相所承受的風險更高。有些銀行可能會標榜外幣存款回報利息可達14%至18%,其背後可能要承受沽出一個「價內」認沽期權的風險。
很多時候參與者對於何時基準貨幣會兌換成掛鈎貨幣掌握得不大清楚,原因是貨幣之間的兌換令參與者覺得混淆。
事實上,只要能夠掌握一個法則,就是當掛鈎貨幣兌換基準貨幣(即原貨幣)出現弱勢時,在到期日要兌換成掛鈎貨幣的機會便大。以前文所述的例子,紐元(掛鈎貨幣)可買4.44港元,假設紐元呈弱勢,一個月後1紐元只可買4.4港元,到期日時港元便會自動兌換成紐元。只要這個法則拿揑得準,即使日後遇到美元兌歐元也好、美元兌澳元也好,都能夠掌握投資工具的表現。
陳永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