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富財論:拒絕學美國總統受誤導

均富財論:拒絕學美國總統受誤導

一個是港交所僱員、一個是任職房署要職的廿多年同學、一個是科技公司創辦人、一個是廣告公司不食人間煙火的藝術家型美指,當中有久未露面、亦有朝夕相見,但不約而同全部都來電千叮萬囑:今午準時三點見。意外收穫是,維園將可能成為我們不見多年後久別重逢的地方。

這是一場Marketing做得最好的全民運動。由醞釀多月至今天全面爆發,那一份山雨欲來的氣勢,蔓延全城。最吊詭的是,能號召那麼多人上街,貢獻最大的並非甚麼搞手,而竟然是被針對的對象。試想想,今天在維園露面的人,是甚麼驅使他們長途跋涉走到銅鑼灣?是膚淺?買車?自我調查委員會?大班封咪?藐視議員?任何一項理由,都足以挑戰平民百姓已到達頂點的忍耐力。明顯地這是市民日積月累、看清政府做事方法後的自發行動,並非單憑任何人三言兩語可以誤導,迫使慣於歎冷氣的大眾,在三十度的高溫下上街。

創意會計粉飾帳目
市民要看清政府做事手法,投資者同樣地要看清公司處理帳目的手法,皆因財務報表基本上是散戶投資者唯一可以用作理性分析公司投資價值的工具。除非閣下像機構投資者一樣,可以獲公司管理層接見,否則的話,便只可以參考財務報表這類經過整理兼過時的資料。但假如連這聊勝於無的資料都不盡不實或左閃右避的話,投資者倒不如「擲銀仔」或「猜程尋」,可能還來個心安理得──至少不用費神,埋首於數字分析。
上星期四標準普爾指出,本港上市公司利用一些所謂創意會計來粉飾帳目,如女子般將美好一面展現給世人觀看。口講無憑,標普舉出長實(001)、和黃(013)、九倉(004)、會德豐(020)及地鐵(066)等大藍籌為例子,以數字證明所言非虛。事實又是否這樣?
標普指長實雖然只是持有49.9%的和黃股權,但應該視之為附屬公司及以綜合財務報表方式入帳,而並非以現時適用於聯營公司的權益法入帳。標普更計算出假設長實與和黃帳目合併後的負債比率,以證明公司用此方法隱藏負債。

表達方式主要分別
公司如何在帳目上處理旗下投資,永遠是投資者最大的難題;除非受過會計財務訓練,否則難以真正明白甚麼綜合報表、甚麼權益法,究竟是那一回事。以前已經解釋過50%與51%的入帳分別,又解釋過控制權及影響力的分別,但可能投資者還未能真正掌握兩者的分野,是否真的如標普所講,可以導致天淵之別的地步。
假如要用極簡單的方法解釋,投資者只要緊記,無論是以對付附屬公司的所謂「綜合報表法」,又或者用以對付聯營公司的「權益法」,兩者的最終目的,都是將控股公司所佔的那一份資產淨值,計算在自己的帳目內。理論上,公司不會因使用不同方法而有直接得益。
主要分別是表達方式的不同。「綜合報表法」將附屬公司的資產與負債逐項與控股公司結合,就如變形俠醫發怒之後突然變得體形龐大,但骨子裏還是那個普通人。不屬於控股公司的那份比例就被稱為「少數股東權益」,以資產負債淨額扣除。可以想像,每項數字合併變大後,所計算的各項會計比率將會有所改變。
相反,「權益法」並不是逐項數字合併,反而是將公司的資產負債淨額,以所佔的比例,在控股公司入帳。這可以想像,這淨額沒有影響控股公司的負債水平,自然不會大幅引致負債比率上升。
長實用權益法是否恰當?持股量少於五成,表面上沒有問題。但和黃連同正副主席的八名執行董事中,只有周胡慕芳及黎啟明沒有同時坐在長實的董事局內。附屬公司的定義,並非單純看持股量之多寡,反而手持控制權與否,才是真正取決因素。盈拓持股量未過半數的情況下,一樣視電盈為附屬公司並綜合入帳,直至最近才改變這入帳方法。是否兩父子對控制權看法迥異?投資者大可自行定奪。

活在亂世要靠自己
公司如何入帳,被動的投資者自然無力過問,在這情況下是否孤立無援?非也。活在亂世,當然要學懂靠自己。投資者只要清楚掌握不同的入帳法,對所要深入研究的範圍,例如負債情況,又或對盈利增長潛力等有何影響,在足夠披露的前提下,那就算公司如何處理帳目,投資者都不會受誤導。當然,這並非一朝一夕可以做到,否則會計師可以全部告老歸田。
假若投資者感覺經常受會計帳目誤導的話,毋須介懷,其實就連布殊總統亦好不了閣下多少──特首不是訕笑白宮很容易受誤導嗎?
飲完茶後,請外出走走,見一見多年不見的舊朋友。
龔耀輝
均富會計師行高級經理
電郵﹕[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