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發費高昂轉嫁消費者的謬論

開發費高昂轉嫁消費者的謬論

根據這幾天的海外消息,企穩50美元價位的北美遊戲,由於開發成本不斷膨脹,有可能增加至60美元(上升了20%)。PS年代開發費平均每款為100萬美元,但現行主流機卻增至500萬美元以上,然而軟件銷量並沒有相應的遞增,經營上無可避免出現前所未有的困難。
現世機迷應很難想像以紅白機時代的遊戲質素怎能造成大賣,現在高畫質兼超強勁宣傳竟然無法令銷售更進一步,甚至只是那時的幾成而已。雖然早年任天堂實行「高壓統治」,不過普遍都能保持較低的開發成本,即使賣得兩三萬隻也有相當可觀的盈利,所以那年頭很少聽到因經營不善而破產或解散的事例;「公司消失」個案多是自踏入PS年代才出現。

我們買的是心思
超任遊戲由紅白機的5000日圓大幅增至9800日圓,雖然令零售店與用戶不滿,但整體銷售環境沒有受到很大影響,反而到PS的5800日圓增至PS2的6800日圓就急劇倒退。筆者可以肯定現世的開發成本是十年前的數倍甚至數十倍,為何以前可以賣到軟件現在卻不行?是否真的有需要將售價提升?是否有需要抑壓開發與宣傳成本?我們買的是遊戲內容,是投放過心思的創作,不是買CG、買宣傳。我深信只要有心思,就算是點陣圖也能扣人心弦!

作者介紹:《GAMEWATCH》主編,往日本採訪GameShow多過旅行,多年來站在前線為讀者和稿件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