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說過:「解決問題不能用製造問題的頭腦想辦法。」
今天是香港回歸六周年。香港市民、香港營商人士、香港特區政府,面臨的問題不少。有負資產者、有失業人士、有長期通縮而造成的營商者的困境、有新聞界面臨二十三條立法及其他如續牌或廣管局警告之類的壓力、有大學教職員因壓縮經費而受到的職業威脅、有特區政府官員因政府威信大幅趨下而感到做事力不從心、有議員感到對當前政局無奈……。這些問題怎麼解決?不同的人或有不同的想法,但有一個想法相信是共同的,就是愛因斯坦所說的,我們不能期待只會製造問題的頭腦想辦法。
比如梁錦松,他因稅前買車而平白給特區政府製造了問題。我們能期待他可以為香港解決經濟問題嗎?他說要振興經濟,要刺激消費,但他的加稅、減開支的財政措施則明明起了壓縮消費的作用。這是不能用製造問題的頭腦解決問題的最好例子。
比如葉劉淑儀,她無論是出席大學校園的討論會,或是出席立法會討論二十三條,都成了「惹火尤物」。她的言詞、舉止,不斷地製造問題。現在市民反對二十三條,除了因為這個條例本身有許多不符合香港原有的法治精神之外,更因為整個諮詢過程,讓「惹火尤物」弄得市民氣憤無比,民怨近於沸騰。由這位專門製造問題的「惹火尤物」去解決二十三條的立法爭議,又或者期待她會寬鬆、溫和地執法,是根本無望的。
又比如楊永強,他多次表示有把握今年冬天沙士不會再次大爆發,顯示他已放鬆了警惕,這實際上等於製造了沙士重臨的機會。由他來領導防疫抗疫,會有甚麼效果?
當然,最根本的是特首董建華。六年來,他為香港社會製造的問題最多。九七年甫上台就提出每年八萬五的建屋計劃,製造了二十多萬負資產的問題。九八年提出全面推行母語教學,立即鬧出許多學校爭着進入一百間被豁免母語教學名單的混亂局面。九八年從拍賣市場抽起添馬艦地王,在建政府總部的問題上五年來反反覆覆。他一方面說要進入知識型經濟,另方面又削大學經費。他不斷地在政黨中、在公務員中、在地產商中、在傳媒中製造分化。他可以說是製造問題的專家。
最妙的是港大民調風波,陳方安生明明已想息事寧人,讓事情淡化解決了事,董建華卻偏要迫港大公開聆訊,結果這位製造問題專家也為自己製造了問題。
讓這位製造問題的專家去解決香港的種種問題,是不可能的。繼續讓他當行政長官,只會為香港不斷製造更多更多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