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華爾街日報》:香港憤怒了<br>英批北京違反一國兩制

《亞洲華爾街日報》:香港憤怒了
英批北京違反一國兩制

【本報訊】香港人今日群起上街,激烈反抗二十三條立法,備受國際關注。英、美傳媒指立法影響外資信心;英國外交部批評草案不符合《聯合聲明》內「一國兩制」原則;《亞洲華爾街日報》社論認為北京已違背了「港人治港」的承諾。
英國外交部次官韋明浩(BillRammell)昨發表聲明,批評港府沒有重大修改最受爭議的取締組織條文,變相令內地與香港法律掛鈎,不符合《聯合聲明》內「一國兩制」原則,對此感到遺憾。民主黨前主席李柱銘認為,英國指北京違反聯合聲明事態嚴重,希望港府臨崖勒馬收回或修訂草案;但港府卻反駁草案內容完全符合「一國兩制」及國際人權標準。歐盟昨日亦稱,落實草案損害香港自主。

董只為向北京表忠
《亞洲華爾街日報》昨日社論題為《香港憤怒了》(AngerinHongKong),指二十三條立法是董建華試圖向北京表示忠心的例子之一,過去六年董建華施政連番失誤,商界已暗地裏討論尋找新面孔,香港需要新領袖開始成為社會共識;而香港人遊行的原因,歸根究柢是感到北京已違背「港人治港」的承諾。
美國《華盛頓郵報》指爭論分化香港,並引述代表金融界的立法會議員李國寶稱,草案令人有香港引入中國法律的印象。《洛杉磯時報》則說,遊行已由最初反對二十三條立法,演變成針對香港領導人的示威;最新一期《時代》雜誌(TIME)亞洲版認為,七.一大遊行可能是香港人告別「一國兩制」的標誌。
英國《衛報》指,二十三條草案會削弱外資信心;《泰晤士報》引述中國經濟專家FrankSieren說,北京促成「內地與香港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是要分散市民對政治的注意力。《亞洲時報》批評香港一些目光淺窄的當權者為了一己利益支持立法;《馬尼拉時報》(ManilaTimes)形容國安法草案是香港回歸中國產下的「邪惡怪胎」,敲嚮香港自由喪鐘。

陸委會憂影響交往
台灣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發表《香港移交六周年情勢研析報告》,陸委會憂慮二十三條立法後,台灣駐港機構活動及兩地人民來往會受影響,香港司法獨立及新聞自由前景存在隱憂。前總書記趙紫陽的秘書鮑彤向台灣傳媒表示,落實二十三條立法會損害「一國兩制」。
此外,加拿大渥太華、美國三藩市及台灣均有人發起聲援香港反對二十三條的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