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指輪的成功主要有賴指數認股證獨特的投資特性,其優點在於投資者不用費神研究個別股份的股價表現,投資風險也較單一股份認股證為低,只要能準確預測大市走勢,投資指數認股證的勝算絕不遜色。
最近,QDII即將出台的消息又再在市場流傳,加上部份藍籌股份在近月已累積不少升勢,令資金近日開始流入紅籌國企股,股價升勢再現。
倘若投資者看好個別紅籌國企的走勢,認為它們有更大的發展空間及上升潛力,可考慮直接購入股份或相關股證。然而,從經驗所得,我們的投資眼光並非經常獨到準確,既然如此,倒不如考慮購入一些中資股指數掛鈎產品。投資這類產品,猶如購入一籃子有參與內地業務的香港上市股票,風險遠低於投資在單一股票。
相對於市場熱賣的恒指輪,投資者對中資股指數輪可能較陌生。其實,兩者同為指數輪,報價運作完全一樣,只是掛鈎指數有別而已。筆者相信,隨着中資股的熱潮再現,配合市場對QDII概念的憧憬,中資股指數輪將愈見普及。當然,投資者必須看好國內發展,並願意承受較高風險才能參與。
目前市面上與中資股掛鈎的指數主要有3種,包括中國企業指數(即國企指數)、中國內地綜合指數(即紅籌指數)及恒生流通中國內地25指數(簡稱「中指25」)等,當中以國企指數及紅籌指數的歷史較長,中指25則是在今年1月才正式面世。
事實上,指數成功與否,主要在於其代表性,倘若在指數內一些成份股的比重過高,該指數將不能有效地反映實際情況。當投資者仔細分析,不難發現國企指數和紅籌指數的代表性不足,以紅籌指數為例,雖然成份股有28隻之多,但單單是比重最大的中移動(941)、中海油(883)及聯通(762)已佔指數達77%,同樣情況也出現於國企指數上,比重最大的首兩隻股份也佔指數超過40%,故不能真實地顯示指數成份股的整體表現,因此市場亟需要更具代表性的中國指數,中指25應運而生。
該指數所包含的25種成份股,全是由本地上市的實力紅籌股票及H股組成,如中移動、中石油(857)及中海油等,各成份股佔指數之比重上限不高於15%,代表性遠較目前市場流行的紅籌指數及國企指數為高。
市面上與中資股指數掛鈎的投資產品,只有指數基金及指數認股證。認股證可為有興趣涉足內地市場的投資者提供簡單而直接的投資途徑,並透過槓桿效應來增加回報。目前市場唯一的中指25認股證(9769),入場費只需五千餘元,又不用繳付印花稅,交易成本特低,不失為一個看好中國內地增長潛力的低成本投資途徑。舉例來說,中指25由5月6日的1578點上升至6月的高位,其間升幅達21%,認購證9769的價格於同期更上升136%:
恒生流通中國內地25指數(2003年5月6日):1578.87點
恒生流通中國內地25指數(2003年6月17日):1907.27點
9769認購證價格(2003年5月6日):0.225元
9769認購證價格(2003年6月17日):0.53元
以上例子說明,若投資者能把握機會,準確地捕捉市場走勢,投資指數認股證將能爭取不俗回報。事實上,我們亦發現一些對沖基金及專業投資者已開始行動,購入9769認股證,相等於買入多間大型紅籌和H股公司的股份。
雷裕武 麥格理證券衍生工具部聯席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