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聯儲局上周減息,本地銀行並未有跟隨,只有金管局因為要維持港元兌美元的滙率掛鈎,才把貼現窗的基本利率(BaseRate)調低四份之一厘,即由2.75厘減至2.5厘。對於大多數的貸款人,減息並無帶來任何直接的益處,不過,銀行若果透過貼現窗借入資金的話,在今次減息下,則會成為受惠者。因此,有投資者便會產生錯覺,認為銀行在這種情況下能賺取更多的利潤,所以相信銀行股有機會跑出。
其實有關息差的「錯覺」並不是在今次銀行不跟隨減息下才出現的,一向以來,投資者都以為銀行息差是最優惠利率及活期存款利率之差價,這種錯覺的由來是因為利率協議仍然存在時,市場上最優惠利率及活期存款利率都是由銀行公會決定,在傳媒廣泛報道兩個息率的增減下,大多數人會以為銀行的資金成本是活期存款利率(現時為0.01厘),銀行最少的資金收益則是最優惠利率(現時為5厘),那麼現時銀行的存貸息差便會相等於4.99厘。
若從字面來看,息差的定議的確如此,不過以真實情況來看,實際的息差可能不一樣。因為銀行在接受存款時,所付出的存款利率未必是活期存款,尤其是部份規模較細的銀行,在吸納不足存款下,可能要以較高的息率來吸引存戶,甚至要在市場上以同業拆息(現時為1.12厘左右)拆入資金,因此在第二個情況下,銀行之實際息差收入便會收窄。
至於貼現窗基本利率下調下,只有銀行本身在市場上吸納的資金不足、拆息市場之利率高於基本利率,而長期需要向貼現窗借入流動資金的情況下才會受惠。不過這種情況需要配合經濟狀況大好、本地對資金需求大增、美國利率仍然處於低水平下才會發生,加上向貼現窗長期借入資金下,對銀行亦未必是好事,因此在現時的經濟狀況下,整體經濟似乎並未直接受惠於基本利率的下調。
鼎康御泰證券研究部副經理 彭偉新
電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