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之見:香港金融業仍有生路

英之見:香港金融業仍有生路

昨日午市地產股反彈甚勁,特首言論看似發揮作用,但不必大驚小怪,短短幾日內恒指累積了逾500點跌幅,市場不外找到藉口平短倉或博反彈而已。如果有能夠成功托市的行政措施,也不會延至今時今日才推出,現時宏觀環境不見得比過往幾年更加利好,因此時機不是關鍵,邏輯上已不能對行政措施寄予厚望。通縮環境中,樓市難升是理所當然。
營商文化鬥平為主,始終是一大死結,筆者才疏,實在看不出航空公司爭相推出優惠套餐的好處,徒令復元期更加長久而已,一大群消費者在七八月外出,年尾生意可想而知。商家沒有新思維,香港通縮會持續嚴重。
手提電話是以增值元素打破鬥平死局的例子,筆者不少吝嗇的朋友,每隔幾個月卻會轉換新款電話,外國商家對品牌推廣的技巧,似乎遠勝香港人。香港經濟宏觀是差,但減價戰指向死路,應是最後才考慮的方法。

股市投資選擇仍多
以近期新股反應,引證香港金融業仍有生路,力托樓市固然重要,但與其挖空心思也是治標不治本,倒不如努力加強金融中心的地位,為中國企業甚至外國企業作集資及交易平台,金融業應是香港的主打行業。
過去一兩年,工業股及中資股大旺,但政府官員可能只看恒指,有點懵然不知的感覺,又或者仍以為二三線不外莊家操控。其實做少少調查工夫,已不難發現現時不少所謂二三線,基本上已是機構投資者主導,市場狀況遠比90年代健康。當然仍有瑕疵,但對於認真的投資者,香港股票市場中,實在有不少好的投資選擇,現時選股不用走偏鋒,盈利、現金流以至派息穩定,已是甚佳的條件。中國業務前景相對甚佳,是海外公司欠缺的吸引力。
當然海外投資者根本不需香港政府操心,也會不請自來,否則香港也不會出現隱形牛市。政府可做的,是令遊戲規則更加公平,投資者作戰更加安心。筆者擔心的,卻是矯枉過正,由極度寬鬆變成極度嚴謹,扼殺市場發展的空間。
黃國英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