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廣場樓下的超級市場裏有賣澳洲產的帶魚,買回家,切段,略抹些鹽,乾煎,煎至葱黃,味道極好,下飯送粥兩相宜。
帶魚是很便宜的魚,從前在上海,有錢的吃黃魚,沒錢的吃帶魚。只是帶魚雖賤,魚肉卻細膩鮮美,無論紅燒、乾煎,或用糖醋烹之,或與葱薑清蒸,或醃成鹹魚,都是鮮美的小菜,所以廣受歡迎。尤其是到了北京,北京人與上海人恰恰相反,輕黃魚而重帶魚,因為帶魚刺少,只有魚邊兩排和中間一條,吃起來極為簡單,很符合北京人省事的性格。要是有人吃帶魚都被鯁喉,那真是該死了。
帶魚之所以便宜,是因為產量大,捕捉容易。有東海漁民告訴我,如果不用網捕,只在船邊垂釣,一條帶魚上鈎拉上水面之時,第二條帶魚會立即咬住第一條的尾巴,順帶而出,然後第三條又會咬住第二條的尾巴,如此,一釣就可以釣一大串。
初來香港的時候,見街市有帶魚,又寬又大,誰知買回來一吃,魚肉粗老,魚骨旁邊,還常常有些小石頭似的硬物,吃帶魚吃到「舍利子」,十分無趣。便去問懂行的朋友,為甚麼同是帶魚,舟山群島海裏出產的,會鮮美那麼多?朋友告知,這跟海水鹽份的濃淡有關,此地海水比舟山那裏鹹,所以帶魚不鮮。
上海人雖然喜歡吃帶魚,但「帶魚」二字曾經也是個隱喻。那時衞生巾還沒有在中國大陸出現,女人月事來潮,用的是一種長布條做的「月經帶」,由於長長一條,狀似帶魚,故也有此戲稱。所以有時一說「鹹帶魚」,就算不是別有用心,女孩子聽了,仍會臉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