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以目前中國的國情及經濟發展步伐,房地產的發展暫時未見出現甚麼危機,但一旦房產需求追不上供應步伐,失衡情況會增加銀行貸款風險,情況就與香港樓市崩潰後,銀行呆壞帳上升相似。
仍在清查中的中銀問題貸款,雖然未有定案,但所帶來的影響,並非單純是個別企業的問題,而是整個國內貸款市場風險需要重新評估。
在經濟起飛帶動下,國內貸款投資及消費漸趨普遍,但對於有關的風險管理卻未有加緊控制。因此,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會表示,要盡快確立貸款風險預警及控測機制,當中更會集中於調控房地產貸款的質素。從表面看來,中銀事件是人行加強監控借貸市場的誘因;但實際上,是次行動是加快國內金融改革其中重要一環。
國內不良貸款的問題一直存在。由於國內經濟進入前所未有的高速增長,暫時出現「爆煲」的機會極微,所以中國政府一直只在觀察,未有實質行動去解決潛在風險。評級機構標準普爾指出,國內非政府部門(如金融機構)信貸對GDP的比例,由95年的88%增至去年約140%,反映出隨着經濟增長加快,市場透過借貸投資亦同樣加快。但問題卻因此而產生,原因是當經濟增長追不上銀行貸款增長時,萬一遇到經濟調整或投資市場回報失利,這些貸款便會變成銀行的包袱。
最直接的例子莫過於日本了。日本經濟多年來都未有特別起色,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日本有太多的企業問題貸款,導致其金融體系出現結構性問題,因而拖慢了整體經濟的復甦步伐。要知道銀行是「百業之母」,只要「火車頭」出現問題,其他行業也難望獨善其身。因此,中銀事件出現後,中國政府不能不正視問題貸款的問題了。
今次中國政府特別重視對房地產貸款的風險監控,凸顯了國內房地產市場一些潛在暗湧。
首先,國內經濟起飛刺激了國民對房產的需求,但在市場供應不絕下,房屋價格易跌難升。雖然以目前中國的國情及經濟發展步伐,房地產的發展暫時未見出現甚麼危機,但一旦房產需求追不上供應步伐,失衡情況會增加銀行貸款風險,情況就與香港樓市崩潰後,銀行呆壞帳上升相似。過去兩年,國內的按揭貸款佔整體新做借貸中約16%,比率不算太高;但前車可鑑,若果在現階段不加強監控,日後當問題出現時,恐怕為時已晚了。
中國政府公布,國內四大銀行的不良貸款比率已逐步下調,但仍維持在25%水平,反映出目前仍有改善的空間。由於中國入世後,金融市場開放只是遲早問題,若果還不趁未完全失控之前加強整頓,長遠將會妨礙對外的競爭力。今次中國政府整頓過度借貸問題,除了向外界展示改革國內金融的決心外,某程度上,亦要為中銀事件挽回國際聲譽。但我覺得,監控加強只是改革的第一步,相信在短時間內仍有其他方案會進一步落實。但與此同時,投資者應留意這些政策的變化,我最擔心的是會出現「牽一髮而動全身」的局面,最終會影響個別上市公司的股價表現。
陳永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