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香港工業總會的調查顯示,25%在本地沒有生產線的香港廠商,會在簽定內地與香港更緊密經貿安排(CEPA)後在港建廠。工總總幹事戴慧琪預計,未來3年內可望因此增加2萬至3萬個就業機會。
工總向2000名製造業會員發出問卷了解緊貿安排對他們業務的影響,結果有213家公司回應。戴慧琪指出,現時香港仍有2萬家工廠,聘用20萬人,最多從業員的行業依次為印刷、紡織及成衣等(見表)。去年出口到內地的本地貨值合共414億元,僅次出口至美國(419億元),廠商預期這些行業會受惠零關稅優惠。
被訪者當中,59%現時在港未有生產線,當中25%表示有意在緊貿安排後建廠。43%有出口產品至內地的港商,當中62%表示會在緊貿安排後增加在港生產後出口內地。
戴慧琪說:「以現時全國20萬製造業工人計,若增加10%至15%,就有2萬至3萬個新職位,我預計3年內可以達致。」
她說,另一重要工作是對外宣傳緊貿安排,以吸引更多外商來港設廠生產高增值產品,例如珠寶、手表、時裝及集成電路等,後者現時沒有關稅但有增值稅,她期望「安排」可以將香港製造的集成電路視同內地製造,免收增值稅。
行政長官董建華昨日在立法會稱,緊貿安排將為外地投資者帶來進軍大陸的機會,會有更多海外公司來港開設總部,並有助本港發展高增值行業。董建華較早時表示緊貿安排會在6月30日簽署,但據政府消息人士稱,為遷就國務院總理溫家寶訪港行程,簽署儀式提前在29日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