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社會在變,記協主席麥燕庭最感到當中的壓力。「我哋過往批評港府或者內地官員損害新聞自由,冇嘢㗎。」但現在,她每次發表言論後都會收到自稱是市民的電話、傳真或信件,以粗言穢語辱罵她。
要撥亂反正,陳韜文教授鼓勵市民明顯、持續地表達意見,尤其面對二十三條可能對香港造成的嚴重損害。
他說:「未來市民對傳媒嘅支持好重要,如果市民唔支持,新聞工作者嘅壓力會更大」,勇敢報道的人慢慢會覺得自己被孤立,以致出現「沉默的螺旋」,即敢於表達和報道的人愈來愈少。
「香港市民係咪願意接受收縮嘅新聞自由環境,要作出明顯嘅表達。」他說,在禁制環境中,傳媒就更要借助「民氣」。
他認為,現時情況更激發了香港傳媒的重要性,因為在不民主的體制中,市民並無正式的代表渠道;當政府做得對時,市民固然願意接受,但當市民覺得政府有問題時,便很大程度依賴傳媒表達意見,傳媒往往比立法會更能代表民意。
本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