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理工大學商業學系副教授 林本利
過去一個月,政府官員為市區和新界的士應否減價疲於奔命。首先運輸署要為市區的士減價進行問卷調查;之後政策局官員又要審批新界的士的減價申請。減價申請經業界討論、交諮會、立法會及行政會議通過後刊憲。
但刊憲後又有個別新界的士司機反對減價,經過兩日慢駛和幾輪談判後,最後政府官員讓步,將試行減價日期由六個月縮減至一個月。
在自由市場上,經營者面對需求下降,或成本下調,自然會將價格降低,這是最基本的經濟學概念。但偏偏在的士市場上,政府過度干預,不但限制發牌數量,還人為地干預價格,以致不時出現的士牌照數目過多或過少,收費偏高或偏低的現象。
此外,的士行業存着不同利益團體,有純屬司機的團體,有單頭車主司機、有租車公司、炒牌公司、財務機構、車輛維修、傳呼台、八折黨、七折黨……各團體爭取自己會員的利益,對減價一事自然意見不一,利益很難達到一致。
政府官員要為的士減價進行問卷調查,根本沒有這個必要,因為結果早可料到。的士服務的需求缺乏彈性,減價兩成後,載客量會增加,但很難增加兩成,令每日載客量增加數十萬,故此營業額下降是很自然的事。除非業界作大規模宣傳,或遊客增多,服務質素提升,令的士需求回升,不然單單減價必令營業額下降。
營業額下降後,車主和司機誰受影響較多?答案是車主。當的士司機,技術要求不高,收入與一般司機相若,跟的士行業的營業額相關不大。
現時全港持有的士駕駛執照的人超過二十萬,而的士數目不過一萬八千多部。若的士營業額增加,自然會吸引較多持有駕駛執照的人入行租車,在僧多粥少的情況下,會刺激車租和牌價上升。相反若營業額下跌,司機連基本工資也賺不到便會離開,車主為要挽留司機,會自動減租,牌價也應聲下跌。車行和車主團體很難長期托高車租和牌價。
政府要問的士業界是否贊成減價,結果自然是司機贊成(因較易接客,但收入不會增加),車主及單頭車主司機反對(因車租及牌價會下跌),很難獲得過半數人支持。
根據現行法例,的士咪表的收費是「最高」收費,只要乘客主動要求減價,司機沒有請求﹙solicit﹚乘客提出減價,的士車資低於咪表並不違法。經濟不景,各行各業減價自救,市民買菜或買樓都可議價,鮮有出現爭拗,亦不見得有甚麼混亂,故此政府官員實毋須太過擔心的士司機私下減價的問題。
既然的士司機和車主在減價上難有共識,政府就讓市場發揮力量,主動向司機、市民及遊客宣傳,乘客要求減價並不違法。這可以確保市場公平競爭,維護乘客權益,避免個別司機或乘客因訊息不足,誤以為私下減價是違反法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