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北京圖加控制 自我審查日盛<br>23條若通過新聞自由必死

學者:北京圖加控制 自我審查日盛
23條若通過新聞自由必死

還有不足一個星期,香港便踏入回歸第七年。在董建華管治下的六年,市民心中如打翻了五味架,雜味紛陳。九七回歸那天祈盼的「港人當家作主」,到了今天,「挺董」的人還在,不過「倒董」的人更多;而以董生、董太作嘲笑對象的地下文化發展蓬勃,成為市民茶餘飯後的佐料。六年來,社會、人心變化巨大,本報一連多日就此作系列報道。 記者:譚秀嫺

【本報訊】「五十年不變」是香港回歸的強烈鎮痛劑,但現在回歸了不過六年,香港記者協會主席麥燕庭不禁慨歎:「九七之後,新聞自由變化嘅速度,比我自己想像嘅快!」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陳韜文更警告,在二十三條通過之後,言論自由將進一步收窄,「香港再唔係香港」。

京官約見間接施壓
當了記者十多二十年的麥燕庭指出,早在八九年六四事件之後,中央政府已有內部文件謂要防止香港變成「顛覆基地」。所以,九七回歸前,中國已鼓勵友好人士入主香港傳媒,以使香港傳媒與中國建立自然、和諧關係。
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陳韜文表示,大陸的統戰手法,除了委任外,也會透過中央高層領導人與傳媒老闆約見、交談、來往等,直接或間接施加影響力;加上經濟利益的誘因,尤其在香港經濟欠佳的情況下,令部份傳媒出現自我審查。
令麥燕庭印象深刻的是有報章指大律師公會原則上支持二十三條,事實是大律師公會一直立場鮮明地反對二十三條。「如果政府講乜你收乜,最多係完全冇批判性;但係如果斷章取義,歪曲原意,直情係有違專業嘅做法。」
除了傳統親北京報章外,她認為,現時還有一些報章明顯支持政府,報道政府放風訊息的頻率很高。整體而言,政府的聲音大了,也加強了對傳媒的操控。

批評力度不如想像
「沙士」的爆發,令人驚覺傳媒的自我審查已到了對中國敏感消息不再重視、報道尾隨中國之後的地步。陳韜文指出,對於中國隱瞞疫情,香港傳媒主動跟進的可謂絕無僅有。當海外大肆報道時,香港傳媒整體的批評力度也不如想像中大。
但在二十三條通過之前,陳韜文認為,香港在法律上仍然有新聞自由,傳媒仍然有權選擇是否屈從,直至通過二十三條的那一天。在二十三條通過後,以往要由中國出面的事,以後在香港已可「解決」,包括可「依法」禁制有關「國家機密」的報道;而何謂國家機密、煽動性言論、顛覆國家等,一旦採用中國的狹義解釋,「禁區會多好多」。
除了新聞界自我審查外,他表示,如果一些團體因二十三條而收斂言論,減少針對政府,傳媒無法採訪到批評的言論,無米難炊,也會間接影響新聞自由。
陳韜文說:「香港之所以為香港,係因為有新聞自由嘅特性」,如果香港連新聞自由也失去了,「香港嘅優勢就更加冇」。
《回歸六周年系列報道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