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過幾年,廣東新文盲的出現將不是在偏僻的農村,而是在經濟發達的珠江三角洲!」廣東省政協委員最近憂心忡忡,擔心過百萬名不能享受免費教育權利的外省民工子女,將成為富裕的珠三角地區的文盲溫床。
廣東省政協委員最近在一項調查研究報告中提出上述論點。為此,部份委員從昨天開始,就流動人口接受義務教育的問題,展開連續三天的深入研究。
中國流動人口目前逾一億二千萬,流入廣東的佔三成半以上,即超過四千萬,他們集中在珠江三角洲地區城鎮工作。據一項調查推算,廣東現有一百三十多萬應接受義務教育的外來適齡學童,但外省民工子女在廣東入學難的問題卻沒有得到解決。
據了解,外省民工子女無法入學的主要原因在於,在「分級辦學、分級管理」的制度下,各地政府財政部門並不負擔沒有當地戶口的外省民工子女的義務教育經費;部份地區並未將外省民工子女就學納入本地區教育發展規劃;戶籍管理與學籍管理政策相脫節;辦學經費不落實;辦學條件差、辦學制度不規範,教學質素低;民工子女情況不明,管理困難等。針對上述困難,有政協委員建議,考慮到這些學生的家長職業不穩定、住所不固定的特點,有些費用可以考慮按月收取。
不過,流動人口子女就學難問題,似乎在廣州市的情況並不嚴重。據廣州市教育局官員表示,廣州流動人口的子女約十萬,佔全市中小學總數的八點五個百分點,其中三萬五千多人被安排在公辦學校,六萬五千人在九十八所民辦學校就讀。
此外,天河區流動人口的子女已被納入中、小學招生計劃,該區將重點扶持低收費的民辦學校、鼓勵民間辦學。在民辦學校較多的天河區,將民辦學校的審批和管理權,納入區教育局的職責範圍,與公辦學校統一管理。
本報記者/中新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