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叔理財:CEPA成效難立竿見影

陸叔理財:CEPA成效難立竿見影

陸叔心得:
眾所周知,本地的生產成本下調空間有限,工資及原材料的成本始終難以與內地「鬥平」,所以即使零關稅真的推行,也未必能夠吸引大量已北移的生產工序回流,換句說話,勞工密集的工業受惠將較少。

市場對即將落實的「內地與香港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CEPA)」反應不一,有的認為只對部份行業有利,但對整體經濟刺激不大;有的則認為CEPA的落實要經過一段長時間始見成效,並不能有立竿見影之效。
基本上,特區政府倡議的加快珠三角融合,CEPA是其中重要的一環。但要分析其成效,則必須仔細了解協議內容。

涵蓋內容甚廣
CEPA涵蓋的內容甚廣,最為市場留意的,相信是「零關稅」的措施。
零關稅最直接的影響是令在港生產產品成本下降,提升產品的價格競爭能力。理論上,它可吸引外商來港設立生產線,但實際上,零關稅的正面影響是否如斯簡單直接呢?
首先,最重要是如何界定「香港產品」,而最直接的說法是將一半工序在港完成的,便可視之為本地產品。
眾所周知,本地的生產成本下調空間有限,工資及原材料的成本始終難以與內地「鬥平」,所以即使零關稅真的推行,也未必能夠吸引大量已北移的生產工序回流,換句說話,勞工密集的工業受惠將較少。相反,一些增值及加工產業如鐘表、珠寶、高科技產業等,受惠會較為顯著。
然而,即使這些行業受惠,是否足以紓解目前香港的經濟難關及改善就業困境呢?
我看則未必了。原因是目前受最大打擊的是服務性行業如飲食、零售及旅遊等。它們並不能直接受惠於CEPA。另外,即使CEPA理論上能夠改善經濟,但政府亦需要有一套措施去配合,最直接的莫過於投放資源幫助重災區的勞動力轉至受惠的行業。但這方面政府有何部署呢?而打工仔一族,又有沒有為此作好準備呢?因此,我覺得CEPA只是一個機遇,成功或失敗,仍要取決於香港整體經濟如何轉型配合。

服務業難受惠
值得注意的是,CEPA的關稅優惠,並非一次過實行,而是有一個時間表分段推出。換言之,並非任何產品都可以在協議簽署後即時受惠。
此外,自加入WTO後,中國已於去年開始履行關稅減讓的承諾,各國貨品都因應先前訂明的條款而逐步獲得調低關稅,因此,即使香港日後可享受零關稅,但最終能否跑出,就要看整體的成本規劃會否比其他地區的做得更佳了。
一直以來,香港都是以第三產業(tertiaryindustry)帶動經濟,所以我關心的,反而是CEPA帶給服務行業的機遇。假設CEPA能吸引外資投資於前文提及的「加工產業」,預期市場對會計、融資、法律意見及貿易服務等需求會上升。雖然方法看似較為轉折,但也不失為一條可行的出路。
陳永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