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南大學市場及國際企業學系副教授 呂漢光
最新公布本年三至五月的失業率,再創歷史新高,達百分之八點三。因為市場早已預知結果,投資者和市民沒有半點驚訝;統計處的新聞稿,只是確認政府消息人士早前發放的資料。經濟發展及勞工局局長指出,失業率已全面反映非典型肺炎的影響,筆者認為只是局長一廂情願的想法。
也許特區政府害怕壞消息會引起社會不安,在統計處公布數據前兩天,各大傳媒已廣泛報道失業率急升零點五個百分點的消息。特區政府以「政府消息人士」方式預報重要經濟數據,實在匪夷所思;若同樣情況發生在西方國家,洩露資料的政府消息人士恐怕會受到檢控,筆者認為特區政府的手法並不恰當。
特區政府的高官,明顯地對失業數據一知半解,筆者在去年一月在本報以《高官誤讀失業數據》為題,明確指出,儘管經濟沒有變壞,在勞動人口不斷增加的大前提下,失業率持續攀升是必然結果,失業率屢創新高亦是指日可待。因為非典型肺炎事件最嚴峻的時期在五月,而碰巧失業率急升,經濟發展及勞工局局長便指數據已反映非典型肺炎事件對本港經濟的影響,局長未弄清楚兩者的因果關係,所作出的評論有誤導市民之嫌。
本港在三至五月的整體就業人數,只較二至四月減少二千八百人;因就業人數減少,失業率上升了不足零點一個百分點。假若數據已反映非典型肺炎事件對勞動市場的影響,香港人應該感到非常高興,因為事件的壞影響十分輕微。筆者相信市民所感受到的,與上述推論有明顯分別,如無意外非典型肺炎事件的影響,會在往後的日子裏慢慢浮現。嚴謹經濟分析,絕不是如經濟發展及勞工局局長想像中那樣簡單!
事實上,失業率飆升的元兇是勞動人口不斷膨脹。今年三至五月較二至四月,勞動人口上升了一萬一千五百人,因此失業率上升了零點三個百分點。就業人數輕微下降,再加上勞動人口上升,失業率合共上升了百分之零點四,餘下的百分之零點一,是統計處按季節性因素調整所致。換言之,即使沒有非典型肺炎事件,失業率極可能會創出百分之八點二的新高,而不是百分之八點三而已。
特區政府所創造的新就業職位,說穿了只是花公帑買時間;在短時間內,也許能減低失業率上升的壓力,長遠而言,政府如不設法改善新增勞動人口質素,失業問題將揮之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