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壁?施肥 - 李登

面壁?施肥 - 李登

本地某作家說,寫了兩部小說,都沒有出版商願給他出書。商人重利,文藝賠本,難怪。在香港搞創作,正是上和尚寺去賣梳子。
那年法國作家ClaudeSimon拿了諾貝爾文學獎,在法國文化館的圖書館借了他的一部小說,看不上三行,我已頭昏腦脹。問題並非在於是法文原著,而是風格。將那小說翻成中文,我也受不了。
這方面暢銷書作家可勝了一籌。他們的文筆淺白,內容空白,讀者不致看得兩眼翻白。魚販車伕、大字不識三籮筐的人都看得懂,那麼書當然都賣得火。出版商最喜歡的正是一類媚俗而沒有風格的煮字族。所以我看不懂ClaudeSimon哪是他的過錯,他要是像赤川次郎那麼易懂,我準看他的書。只是這世界幹麼需要兩個赤川次郎?
創作有時似對牆彈琴,未免寂寞。但求暢銷有時等於自甘下流,變作大糞。這倒也不能咬定不好,大多數看書的人都像蔬菜,需要施肥。究竟施肥好還是面壁好?你說。
西西在《我城》裏,把施肥作家的作品比喻為「即沖小說」,說它的優點是即沖即喝,不會傷害眼睛,不必熟習中英法德意俄文。我早就立志當施肥作家了,只是我的肥料太兇猛,總混了砒霜。我以為施肥,卻把蔬菜毒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