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某天在紅磡的一間「老麥」食午包,見一牆上宣傳版貼着一些社區服務的照片,而標題寫着「幼稚園餐廳參觀」。
終於明白為甚麼說香港語文水平下降,香港有間叫作「幼稚園餐廳」的餐廳嗎?如果我是這間「老麥」的分店經理,真是要找個洞爬進去!香港語文水平下降,原來是包括英文及中文,還包括經理,不論是高薪或是低薪經理。
正因為「因為所以」,所以政府便推出「語文基準試」給我們的中小學老師,原因是語文水平低的老師才教出語文水平低的學生。奇怪的是,這些老師是在原來教育系統上獲得承認及得到專業資格的,莫非是系統和教師專業資格一早出了問題,要在上面加多一個考試來「補鑊」不成?
筆者有幾個教師朋友訴苦道,基準試的題目中有些難到「離奇」,評分也不知以甚麼作準,怎麼搞一個自小在外國居住又修畢英國文學的老師在基準試中的寫作部份也只是取得3級成績,即是剛剛及格!難怪有那麼多本地老師要被逼調教其他科了。
政府最愛「補鑊」,可能是「補鑊」補上癮?
筆者建議政府補多一隻鑊,增設一個「問責局長基準試」,主要有4個部份,分別是評核接受民意程度、政治智慧、公關手法和個人誠信,如合格可繼續留任,不合格也不用擔心,可調職到中央圖書館做管理員!
楊管理員早晨!梁管理員早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