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前天發生疑與三峽工程有關的船難後,再一次引發三峽大壩的爭議。事實上,興建大壩除了帶來長江的安全隱患外,沿岸景點亦會因江水上漲而出現重大變化。
當局表示,三峽蓄水後共有二十五處景點因水位上漲被淹沒,永遠沉於江底,而一些殘留的古迹,整體景觀因水淹被破壞,而要急於改名。
被淹沒的景點包括:已遷移的雲陽縣張飛廟舊址、涪陵世界首個古代水文站「白鶴梁」,以及秭歸縣牛肝馬肺峽等。
據重慶市風景名勝區管理處處長郎宏遠指出,昔日的「兵書寶劍峽」,因江水上漲,「兵書」石雖然仍高高在上,但「寶劍」石卻永遠沉於江中,原名已不合時宜;而巫山小三峽呈現平靜的湖泊景觀,馬渡河小小三峽上游支流當陽河中出現了一個風景綺麗的「小小小三峽」,但這個名稱顯然不妥;昔日叢林掩映的奉節白帝城,蓄水後成了獨聳江中的「白帝孤島」;歷史悠久的草堂河搖身一變成了「草堂湖」,景觀已大變。
不過,三峽亦會出現七十七處景點,例如巫峽中的一些江河被江水倒灌後成了新景觀,僅巴東縣巫峽境內,就新出現五個與長江相連、具有旅遊開發價值的峽中小平湖。
另外,由於江面變寬,更適合鳥類及水生動物棲息,船閘上游引水道江面,最近開始有被國家列作二級保護動物的「白鷺」,成群在附近覓食。據了解,已有不少旅遊公司計劃開辦「新三峽遊」。
另外,長江三峽蓄水後,開縣將形成一片方圓五十八平方公里的巨大水域,昔日無數的山丘,亦將成為獨立的島嶼,出現類似「千島湖」的壯麗景觀。
據了解,有關主管部門已要求,各地必須在今年八月底前,完成對新景觀的勘察和調查,交由專家重新評估及命名。
《重慶晚報》/《揚子晚報》/本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