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保皇黨」的議員操縱了立法會,《基本法》二十三條的立法將無可避免地變成惡法。面對這種令人齒冷的局面,個別意見領袖公開呼籲民主派議員集體請辭以示抗議,然後帶領群眾轉作街頭鬥爭。有人更直呼不願辭職的議員為民主廢柴,但另一方面,已有不少評論(如李怡先生)指出,民主派集體辭職只會令立法會倒退到臨立會的時代。
馬國明
的確,集體辭職是一次重大的決定,必須基於對本地政治發展的嚴密和認真的分析,提出集體辭職的人卻似是十分即興,沒有具說服力的政治分析。另一方面,自從第二任的董建華政府組成了甚為卑劣的統治聯盟以來,民主派在議會政治中的角色已完全被邊緣化,除了口舌之爭之外,已毫無作為,不辭職便更須注意這個問題。
民主派在議會中毫無作為的問題不能完全歸咎於保皇黨的封殺,在文化界中便有不少聲音抱怨民主派因為選票不多而忽視文化問題,就連受到廣泛關注的教育問題也少見民主派可以提出一些獨特的見解。這是一個十分令人困擾的問題,民主派既不能跟保皇黨鬥力,亦似乎不願動腦筋跟人家鬥智。
民主的發展是有多種層面的,負責編輯TheRealUtopiaProject(真實的烏托邦)系列的著名學者ErikOlinWright在系列最新的一部書籍《DeepeningDemocracy》裏指出,隨着現代社會體制、經濟活動和市民的需求變得愈來愈複雜和多樣化,民主社會裏原有的代議機構和官僚機構加上來也無法應付;右派人士有見及此便鼓吹索性放棄這些效率不高的體制,任社會自行運作。
Wright的立場當然是相反,他主張深化民主體制,辦法是在議會之外另闢各種地方性的民主參與機制,《DeepeningDemocracy》便詳細介紹四個來自美國、巴西和印度的成功建立民主參與的地方組織。
香港連全面直選立法會的日子也很遙遠,深化民主無從談起。但議會政治漸漸脫離社會現實這個全球現象對香港而言卻更為貼切;像文化問題,由於經濟生產已愈來愈像文化生產,而香港的文化資源卻全部操縱在不事生產的官員手上,連一向慢半拍的董建華也不得不正視,成立了文委會檢討。雖然最後的報告不知所謂,但比起仍是不知不覺的民主派卻總算走前了一步。
文化問題和教育關係密切,本地教育的一個老問題就是閱讀風氣貧乏;民主派忽視文化,結果連應是強項的教育也乏善足陳。面對二十三條立法,政制發展被保皇黨和商界封殺的連番挫折,民主派若然維持在議會中死纏爛打的策略,就真的變了廢柴。文化和教育是絕佳的議題,因為主事者大多廢柴,不堪一擊,是民主派的最後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