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水利專家指出,三峽蓄水後,三峽庫區的航道因水面變寬、水流減慢及容易造成大霧而暗藏安全隱患,比以前更易發生撞船或船舶擱淺意外。
較早前,內地傳媒引述水利及航運專家警告,三峽航道存在一些不易被人察覺的安全隱患。隨着三峽大壩庫區蓄水及永久船閘試通航,三峽航道確比以前變寬,一些急流險灘隨之消失,但這並不意味船舶的航行安全已有充份的保障,相反卻因為水位上漲、水面變寬,水流速度變少及船舶駕駛員仍未熟習庫區內的航行方法,令到三峽航道危機四伏。
根據氣象局水文部門分析,三峽成庫後,庫區附近一帶出現大霧的日子,由每年一百八十日增至二百五十日,由於濃霧嚴重影響船隻的能見度,令適合航行的日子減少。此外,水面變寬,江面風速加大,船舶航行時搖擺不定,亦容易發生碰撞。而水面流速減慢,亦容易在兩岸產生更大的波浪。
至於船舶駕駛操作員,過往習慣的一套航行方法已經不合時宜,但他們還未摸熟庫區內的新航法,極易因為一時疏忽大意,導致嚴重的撞船意外發生。
本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