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悼秦少游之死,說「少游已矣,雖萬人何贖」,意思是不是寧願死一萬人都不願死一個秦少游?這不是侮辱了那一萬人麼?
要回答這個問題,先得談談典故。春秋時,秦穆公去世,以三位賢人陪葬,秦民為此悲歌:「彼蒼者天,殲我良人。如可贖兮,人百其身。」這就是說,願以百人性命贖回賢人一命;另一解釋,是「誰都願意死一百次,贖回賢人性命」。這首《黃鳥》之歌見於《詩經》,而「人百其身」也從此成為推崇死者之詞,和「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一樣,不見得對誰不敬。蘇軾化「百」為「萬」,誇張而已。
英文的悼亡詞很少用成語,但寫時有兩點或足參考。第一,說死者一生很有意義,多姿多采,成就會長記人心:Helivedarich,fulllife,andhismanyaccomplishmentswillbelongremembered。第二,說死者在大家敬愛之中溘逝,認識他的人都會十分懷念他:Hediedlovedandrespected,andhewillbegreatlymissedbyallwhoknewhim。留意knew字用了過去時式。
英國人有時會拿自己的死亡開玩笑。邱吉爾臨終有一句名言可為例證:IamreadytomeetmyMaker.WhethermyMakerispreparedfortheordealofmeetingmeisanothermatter(我已經準備好去見上帝。上帝是不是已經準備好接見我這個麻煩傢伙,則是另一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