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論:SARS並非失業率飆升元兇 - 盧峯

蘋論:SARS並非失業率飆升元兇 - 盧峯

短短一個月時間內,失業的市民大幅增加到接近二十九萬人,開工不足的市民也達到十三萬五千人;換言之,共有超過四十萬名市民失業或處於「吊鹽水」的狀態,像這樣的失業情況實在非常令人憂慮。更可怕的是失業率仍未見頂,失業及開工不足的市民仍將不斷增加,令更多的家庭、更多的上班族面對更大的憂慮、更大的威脅!

政策一錯再錯
政府官員解釋,失業率急升主要是受到非典型肺炎的影響。表面上看,這的確是個合理的解釋,因為實在有不少零售商舖、酒樓食肆在疫潮下結業,讓大批員工失業。但只要仔細看看香港過去幾年來就業市場的情況,就可以知道香港的失業問題其實一直在惡化,非典型肺炎疫潮只是催化劑而已。
在九七年回歸以前,香港的失業率長期處於極低水平,有好些年頭失業率都只在百分之二以下,當失業率升至百分之三左右便已被視為處於高水平。可是自回歸以後,失業率便持續攀升,並且一浪高於一浪,從百分之三升到百分之四、百分之五、百分之六、百分之七、百分之八……。更重要的是,即使經濟強勁復甦,失業率還是無法顯著改善。例如九九年至二○○○年本地經濟強勁反彈,但失業率只能回落至百分之四點四便已掉頭回升;而在九一一恐怖襲擊後,失業率更從百分之五點五顯著上升至二○○二年第一季的百分之七,自此以後一年多以來更始終保持在百分之七以上。

從這些數字可見,本地就業市場自回歸以來已在不斷惡化,對勞工的需求不斷萎縮,非典型肺炎不過是令勞工市場萎縮得更快、更急而已。那為甚麼本地就業市場急劇萎縮呢?我們認為,最根本的原因在於特區政府及特首董建華先生的錯誤經濟政策。打從錯誤的八萬五房屋政策開始,特區政府便把香港其中一個支柱行業──房地產業弄的奄奄一息,要知道房地產業涉及地產、建築、裝修、金融服務、法律服務等一批相關行業,當房地產業在八萬五政策下大幅收縮時,這些相關行業也免不了跟隨收縮,令大量僱員因而變成「失業一族」。
除了八萬五的錯誤外,特首董建華先生及特區政府多番以有形之手干預市場,又一再試圖指導個別行業的發展,這樣的做法不僅損害了公平的市場遊戲規則,更損害了投資者的信心,令他們減少或停止在香港的投資。當投資者不願在本地投資時,香港的上班族怎能不變成「失業一族」呢?

23條嚇走外資
然而特區政府並沒有吸取教訓,反而進一步推出損害本地經濟基礎的錯誤政策,為《基本法》二十三條立法就是最新近的例子。正如耶魯大學的陳志武教授在上周的研討會指出,立法將會妨礙資訊自由流通,損害金融服務業,甚至促使外資加速撤離香港,轉到其他地區。這樣下來即使非典型肺炎疫潮完全受控,香港對外資的吸引力仍將大打折扣,令失業情況不僅難有改善,甚至將會不斷惡化。
(圖)昨烈日當空,失業人士到勞工處招聘坊碰運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