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典型肺炎被指為新世紀首次疫潮,並在各國奪去不少性命,為預防疫症死灰復燃及交流對抗新病毒經驗,世衞在馬來西亞吉隆坡舉行首次沙士醫學會議,雖然各地醫學研究人員已埋頭苦幹,盼能揭開病毒的神秘面紗,但至今仍未有突破性進展,就連治療方法亦未有定論,在抗疫路上只是處起步階段。
今次會議邀請逾千名各國醫學專家參加,除東南亞地區專家外,歐美地方代表人數亦不少,其中中國及香港由於疫情最嚴重,兩地代表均於昨日會議首天發言,中國衞生部常務副部長高強與香港衞生福利及食物局局長楊永強先後介紹中、港疫情,而越南、新加坡、加拿大及美國等地衞生部門首長亦在會上講述對沙士的控制措施,而世衞專家發言時連番強調,雖然疫情已受控,但由於對新病毒所知甚少,呼籲各國注意防疫措施。
世衞對疫情態度審慎,是因為擔心疫症屬季節性,即今年入冬後可能再爆發。傳染病執行總監海曼更指,部份國家化驗設施不足,未必能應付下一次疫潮,但最令人憂慮的是原來世衞至今仍未能就治療非典發出指引。
中文大學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主任沈祖堯指出,由於每個病人對類固醇及三氮唑核囗這兩種主要用於治療非典型肺炎的藥物反應不同,而部份病人則對蛋白酶抑制劑反應較佳,在未有系統化研究前,相信各國醫生難以就治療方法達成共識。
世衞專家MarkSalter解釋,要確定哪種藥物較有效,需先把病人分成兩組進行試藥比較,但此舉卻可能引起道德問題,故世衞一直未有定案。
他估計以目前情況,未必能在短期內就治療指引達成共識,而開發疫苗更是長遠工作,因為至今連病毒源頭仍未能確定。
對抗新病毒前路崎嶇,也許正如世衞總幹事布倫特蘭所言,希望這次疫潮不但令各國加強合作,並可令各國認識到醫療體系的不足,盡快補救,保障人民健康,才是抗疫最有效的方法。
本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