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式下放 - 李登

香港式下放 - 李登

聽說本地有大學生為了兩頓飯,去當清掃小工。他原是唸經濟的,幹麼跟垃圾沾上邊?
搞衞生,哪用唸大學。他那三四年的光陰是給白白糟蹋了。瞎字不識光有蠻勁,就能幹這個粗活,他的大學文憑,可不是變成垃圾?
有朋友在日本留學那段日子,在戲院當清掃小工,不過為了掙點外快補貼一下。書唸完了,他回港來當的是雜誌社長。多年前某報人移民到美國去,也是當清掃小工。幹完活,他依然搖筆桿,把稿子寄回香港來。他沒讓垃圾埋沒他的本色,還是幹他的老本行。
當清掃小工,悲哀的是學非所用,用非其所。好好一隻孔雀,開屏多好看,倒給當做菜上桌,這是孔雀的悲哀。該拿筆卻拿掃帚,這更是悲哀。

這叫人想起,文革時知青上山下鄉,你說糟蹋了多少大學生,浪費了國家多少人才?《巴爾札克與小裁縫》那兩個知青,就給下放到四川偏遠的山區去挑大糞。戴思杰把他這部半自傳小說拍成電影《小裁縫》,故事實在笑中有淚,當然,千禧年後的香港不同七十年代的大陸,可境況也苦透。
我們沒有文革,倒有每亂必改,每改必亂的教育和經濟改革。我們最大的改革成就,是把大學生改成清掃小工。那麼挑大糞的日子還會遠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