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說在內地買到《戰爭與和平》的影碟,片子是沙治邦特卓克執導的蘇聯版本。荷李活五六年那個版本爛得叫人不忍卒睹,當然不可跟它同日而語。
邦特卓克很忠於托爾斯泰的原著,有些場面拍得跟小說一模一樣。托翁在泉下得知,肯定樂死。當年在蘇聯公映時,這部巨製共長五○七分鐘,要分四次放映。《戰爭與和平》是磚頭那麼厚的巨著,也當然得有這個篇幅,才能把它在銀幕上好好演繹出來。
而今製成影碟,只怕用國語配音,一配音,那原本的俄羅斯神韻就去掉大半。很多經典的蘇聯電影,在內地都配上國語,實在是佛頭着糞,不像話。這等於喝鐵觀音擱兩塊糖,還談得上有滋有味嗎?好好一個戲,往往就配砸了,演員會變得陰陽怪氣。你試看看《無間道》的國語版,一定噴飯。
配音鬧的樂子有點像翻譯。日本的經典名著我覺得只能看中譯,萬萬不能看英譯版本。只因中文跟日文總算有點相近,人名都一樣。看英譯本,光是人名已教你頭昏腦脹。要你把英譯《宮本武藏》從頭到尾看完,那痛苦比得上染上沙士。
最近在書店見到村上春樹小說的英譯本。這等於《戰爭與和平》的國語配音版,免費送給我,我也只會用它來墊桌子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