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之見:割價競爭死路一條

英之見:割價競爭死路一條

美股上周五下跌,應該會推動恒指回落,但現時中國概念熱潮正盛,連帶恒指也未必太差,短期回落幅度未必太深。無論如何,筆者對現水平的藍籌無甚興趣,策略是保留較多現金,以及持有一批認為仍有水位的二三線股。
廣東旅遊倒閉,雖然並不牽涉上市公司,卻是值得反省的案例,失敗的主因,是失去港澳遊的一塊大肥肉,引入競爭後,邊際利潤急劇下降,中國市場表面是大,往往遠非表面上好賺。
首先應提防投資在一些市場競爭結構上會有負面轉變的公司,筆者早年算是幸運,很早便因此而看淡中移動(941),有時短線炒風會令股份極度超買或超賣,有一個較宏觀的視野,至少可避免墮進巨型的泡沫。

戰術成功者鳳毛麟角
其次要小心的,是中國品牌的營商戰術,價格競爭是最常出動的武器,可是除了少數的例外,如香港的超級市場,能夠從中得益外,價格競爭作為市場推廣策略,往往只是死路一條。超市能夠成功,也有賴割價成本有供應商一同承擔。
消費者一經寵壞,價格回升往往是有難度,而且就算在短時間內營業額上升,卻未能令消費者在平價以外的層面上,聯繫到這個品牌,割喉減價,也只是白費心機。報載廣東旅遊接待一個客人的利潤暴跌至20元,完全未能靠任何形式的增值服務去為自己爭取較高的利潤率,再次引證價格競爭只是通向死路,大企業亦未必夠中小企長命。
現時香港熱炒的中資股及工業股,頗大部份仍只是為外國品牌作嫁衣裳,但仍有少數公司,是為自己品牌打拼,思捷(330)已展示出成功品牌是值得一個較高的估值。可是頗多在中國營運的品牌,例如家電製造商,還是被困在價格競爭的死局,市場文化如是,我們便不宜盲目過份樂觀,就算有新產品作增長點,管理層思維不變,相信頗快又重蹈覆轍。
黃國英
電郵:[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