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報章平日比較少報道國際新聞,但俄羅斯的聖彼得堡建市三百周年的新聞算是例外,本報更連續兩日報道。的確,從目前中國和香港的狀況而言,聖彼得堡這個數千里外的城市慶祝三百周年的新聞令人感慨良多。
馬國明
在報道裏,清楚指出聖彼得堡建市,是俄羅斯的沙皇彼得大帝為了要把俄羅斯的發展置於歐洲的軌迹之上,亦即是我們常常聽到的與世界接軌或現代化之類。歷史上,中國和俄羅斯的共同點不算多,但在現代化的問題上則可說是難兄難弟。在西方,現代化涉及的領域全面,無論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都觸及,而且是一個上、下互動的過程。但中國和俄羅斯的現代化都是由上而下,而且要把政治發展凝固起來,令人民付出沉重的代價。
LindseyHughes的《RussiaintheAgeofPetertheGreat》是英語世界裏探討彼得大帝年代的權威著作。Hughes指出彼得的政策往往互相矛盾,一方面他不惜人力物力,甚至數以千計的人命傷亡,在波羅的海岸一處經常受洪水為患的地方建聖彼得堡這個歐洲之窗,但另一方面卻將農奴制度進一步制度化,令俄國絕大多數人口連最基本的自由亦失去。這點,跟中國現在那種經濟開放、政治封閉的局面何其相似。不是這樣,聖彼得堡建市三百年之日恰好就是三峽水庫這座全球最大的水庫開始蓄水之時。兩者都是在一片反對之聲中建成,而且無視客觀的自然條件,本着的就只是「誰敢抗拒」的霸氣。
當然,聖彼得堡能夠屹立三百年,便足以說明當年的選址或許並不太明智,但所謂人定勝天,自然環境的問題並非無法補救(代價是另一個問題)。很多承認三峽水庫破壞環境的人亦強調很多問題是可以補救的,希望如此。不過,歷史問題卻是無法補救的,因為錯失的和死去的是無法補償的。
聖彼得堡的最大問題是歷史問題,當年彼德大帝建的不是一座普通城市,而是一座全新的、遠離俄國原有首都莫斯科的國都。這座新國都一切仿照歐洲,代表着俄國已擠身在列強之列。但這座全盤西化的國都頓時將俄國分成兩個部份,先進和落後,極之不協調。俄國過去三百年便是被這兩股不協調的力量弄至元氣大傷。
中國的情形似乎相反,國內一直抗拒全盤西化,強調中國的特有國情。但加入世貿,接受人家的規條;無視客觀自然條件,建了全球最大的三峽水庫;這些究竟是否符合中國國情?當人民被二十三條緊緊規限其言論之時,中國國情的表達是否早已被扭曲了?三百年前,興建聖彼得堡扭曲了俄國的歷史;今日中國和香港面對的各種歷史扭曲恐怕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