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北京在短時間興建小湯山醫院,收治非典型肺炎病人後,本地也有不少意見認為香港該「照辦煮碗」興建類似的隔離醫院。我們認為,內地能迅速興建這樣的設施的確是項不錯的成就,也對北京成功控制疫情起着一定的作用,但是把同樣的概念、設施照搬到香港卻不適合,反而可能削弱整個醫療體系對抗SARS或其他傳染病的能力。
首先應該看到,非典型肺炎疫症最難對付的地方並不是病發後的隔離,而是如何及時發現病患者、如何及時從眾多發燒以至沒有發燒病人中篩選出非典型肺炎患者;因為只要漏掉了一個病患者,又或是有一個病徵不明顯的「隱形病人」,都有可能引發新一波感染潮,甚至是大規模的社區感染。香港就有好幾家醫院因為有這樣的「隱形病人」而令院內出現交叉感染的情況,甚至像台灣、新加坡那樣把病人集中到一家指定醫院同樣免不了這個情況。換言之,香港即使有像小湯山那樣的隔離醫院,都無法解決由個別「隱形病人」引起的交叉感染危機,也未必能加快控制疫情。
更讓人擔心的是,由於部份非典型肺炎病人的病徵不明顯,他們可能因不同的病因、病徵進入醫院,或由安老院或私人診所轉介入不同的醫院;也就是說,香港所有的公立醫院以及醫院內的所有醫護人員都有必要作好準備應付非典型肺炎病人、都有必要作好準備收治非典型肺炎病人。一旦政府設立像小湯山那樣的隔離醫院專門收治非典型肺炎病人,便可能削弱一般醫院的警覺性及準備、便可能減低醫護人員對病毒的警覺性,這對控制疫情及防止疫症再爆發是不利的。
我們認為,要在短期內改善本地醫療體系應付非典型肺炎的能力,最有效的方法並非興建像小湯山那樣的臨時隔離醫院,而是切實加強現時各家醫院的隔離及抽風設施,例如在急症室增設更多獨立觀察的病房,以便醫護人員能更有效的對病者作篩選;此外內科病房特別是收治老人為主的病房也應加設間隔設施及加強抽風裝置,以減少病者間的接觸,從而減低個別隱形病人感染其他病人的機會。我們相信,這樣的措施,比趕建小湯山之類的隔離醫院更實際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