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為何要上街?

七一為何要上街?

根據中大亞太研究所去年十二月的調查指出,有七成市民(若統計無誤,即約四百九十萬人)認為現階段就《基本法》二十三條立法並不適當,並要求政府推出白紙草案作第二輪諮詢。然而,市民大多只停留在口頭反對的階段,縱然政府霸王硬上弓地一再表明要在今個立法年度通過條例,去年十二月的遊行只能喚起六萬人走上街頭。

香港城市大學公共及社會行政學系 李芝蘭/李建安

市民對待二十三條立法的爭議無異於其他政治事件,認為都是不切身的。特別在今天失業率高企的情況下,「經濟穩定」壓倒一切。要號召市民將關注轉化為行動參加七月一日遊行,我們必須擲地有聲地回答一個問題:七一為何要上街?
事實上,今趟上街反對二十三條並非單純捍衞民主自由的行動,亦是要維護本港的經濟利益,即市民大眾切身利益。根據統計處資料顯示,2001年底共有約九千家外國企業在港投資,其中三千家以香港作為地區總部,累計投資總額達35,513億港元,聘用數以萬計本地職工。外商選擇香港作為投資首選地點,除了因為香港貼近大陸的地理優勢外,美國總商會表示更深層的原因是外商信賴香港的政治、經濟和社會體制。其實,位處中國沿海的城市多的是,以上海為例,便不斷被吹捧將會取代香港。然而上海樂觀估計至05年底,也只能吸引總額7300億元外國投資。香港佔優的地方在於一國下的「兩制」。

保持競爭優勢
美國傳統基金會每年都會發表「年度經濟自由度指標」,去年香港便連續第八年獲選為全球最自由的經濟體系。相反,上海依然擺脫不了內地欠缺自由、法治不健全的羈絆,傳媒資訊不透明及政策朝令夕改,令金融、股票市場仍然維持在「政策市」的格局,政府足以透過各項違犯預設的遊戲規則的政策操縱市場,這使外國金融機構及外國投資者卻步。近日「上海首富」周正毅與中銀集團之間涉嫌進行巨額問題貸款及貪污行為,再次提醒我們大陸體制的巨大局限。

籠統地以人均國民生產總值計算,香港人的收入比上海人高四倍。我們憑甚麼拿取較高的工資?答案是我們具備一些內地沒有的東西,包括市民能夠公開批評政府令施政更加有效率、新聞媒界享有高度自由令信息順暢流通、完善的法制維持了公平競爭氣氛、尊重個人自由令社會百花齊放……以上種種都是我們日常的生活方式,亦是香港可愛的地方,故此鄧小平向我們許下「五十年不變」的承諾。這明顯與日前國務委員唐家璇表示的「二十三條不立法,回歸便沒有意義」有很大的差別,其實香港回歸最大的意義就是保持「兩制」,不搞「大陸化」。
可惜二十三條立法後,情況會變得不一樣。美國商會向港人表示,港府二十三條立法草案中有很多提案都沒有保證香港作為一個國際貿易城市所必須具備的條件,甚至會產生令人毛骨悚然的效果。事實上,其他國際商會都表達了同樣的憂慮。換言之,二十三條將令香港成為另一個「中國城市」,逐步失去吸引外資的魅力,香港面對上海等城市的競爭將會喪失優勢。屆時,其他內地沿海城市也能取代香港成為外資進入中國的跳板,那些海外公司的香港僱員的飯碗必然受到影響,連鎖反應下將令本港經濟再受沉重打擊。

用腳表達意見
我們要竭力維持本身的特色,這不僅是捍衞我們的自由人權的不二法門,亦是與內地競爭的優勢所在。但依照政府的日程,下月九日立法會年度最後一次會議將是二十三條通過的日子。我們應把握七月一日這個最後機會,用自己的雙腳從維園走到政府總部,向立法會議員、特區政府、中央政府和全世界宣示:「我們不要這樣的二十三條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