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廣東(香港)旅遊的死因之一,是前管理層在九十年代在海外投資及貿易,出現累計約四億元的虧損,此事又再勾起香港銀行界的痛苦回憶,因為廣旅母公司——廣東省旗下粵海企業及系內機構九九年「爆煲」,曾令銀行業蒙受巨大損失。
廣控董事總經理李文岳昨日在記者會上表示,廣旅成立於一九八一年,過往均錄得盈利,但在粵海企業重組之前(九八年十二月),前管理層在海外投資及貿易出現累計約四億元的虧損,加上金融風暴令物業減值,令廣旅在九九年開始資不抵債。當時,導致廣旅虧損嚴重的包括其持有的廣旅賓館、伊榮閣及新國泰酒店等,損失數以億元計。
粵企在回歸前曾風光一時,旗下的粵海投資一度是恒指成份股,廣南集團則是基金愛股。銀行基於有廣東省政府作為其後盾,爭相向粵企貸款。其後,廣東國際信託投資公司於九八年十月被中國人民銀行關閉,中資企業出現信貸危機,粵企「借債度日」的真面目被揭發。
當時,中國建設銀行行長王岐山(現任北京市代市長)被派做「欽差大臣」,空降到廣東省出任常務副省長,全權處理粵企重組,並於九八年十二月,委任美資大行高盛出任重組顧問,畢馬威負責核數,結果發現粵企竟然資不抵債達一百三十二億元之巨,廣東省政府一方面注資拯救,一方面要求銀行削債,粵企變身廣東控股,這家窗口公司才免於被清盤。
兩家外資大行參與重組的過程中,發現粵海系內帳目問題多多,其中以廣南集團最離譜,在廉政公署介入下,廣南前董事總經理黃曉江等多名高層貪污罪成入獄,但當中仍有多少人逍遙法外,真是天曉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