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往1年,民企接連發生醜聞及帳目問題,令投資者幾乎對民企信心盡失,這不但削弱民企的吸引力,令投資者卻步,港股本可作為國內企業1個重要的集資市場,這功能亦難有效發揮。至於港股市場欲透過引入更多民企以壯大市場規模的願望亦跟隨落空,這情況至少在未來一、兩年仍會維持。簡而言之,中港兩地,都因民企接連發生的醜聞而受損。
對於有關不法的行為,不少評論都直指監管機構失職,筆者卻不以為然。監管機構固然要負上部份責任,但最大責任者,仍是舞弊弄假之輩,當中協助犯罪者弄假的中介及專業人士,更應受到懲罰。
經濟不景往往被說成是市場人士弄假的主因,但這並非是1個合理的理由,若人人如是,將天下大亂。筆者始終認為這涉及價值觀問題,而根本的原因便是教育。香港的教育質素不斷倒退,社會的價值觀亦日趨腐敗,歪理充斥,專業人士沒有昔日良好的價值觀,協助弄虛作假的事件,將層出不窮。
監管機構對於蓄意詐騙的行為,不可能單靠嚴苛的條例便可堵塞,有心人要詐騙,總有他的辦法,但監管機構倒要想想,除了敗壞的價值觀與敗壞的操守外,現行制度及監管工作上究竟出了甚麼其他問題呢?
有效的監管,其實不能欠缺「市場情報」,就筆者所知,證監會在這方面的工作沒有太大成效,原因是與市場人士的關係不太好,而不和諧的關係,乃源於「官威」常現,以及很多「行外人」味道頗濃的規管。證監會若不作出改善,增強收集市場情報的能力,縱有更大的監管權力,也屬徒然。
(本欄逢周一刊出)
冠 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