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視野:佛利民看扁歐元區

國際視野:佛利民看扁歐元區

《金融時報》駐三藩市記者西門.倫敦(SimonLondon)與一代經濟學宗師佛利民(MiltonFriedman)共進午餐,並跟91歲的佛老進行了一次訪問,內容對研究經濟學之士、政府甚至生意人都帶來重要啟示和啟發。
被譽為戰後最具影響力知識分子的「芝加哥學派」,亦即重貨幣學派(monetarism)的經濟學泰斗佛利民,早於70年代後期,正值美國經濟陷入滯脹(stagflation)期間,提倡以貨幣供應為目標來對抗肆虐的通脹,同時可減少或避免經濟墮入衰退產生之痛苦。
80年代初,美國和英國均奉佛利民的貨幣供應目標理論為圭臬,以減少貨幣供應、提升利率來對抗通脹,成功地將這頭「怪獸」馴服,可是「針無兩頭利」,誘發大量失業之餘,經濟最終難逃衰退之煎熬。
現時多國央行或明或暗都設有「通脹目標」,便是利用貨幣政策(加減息)加以調節,希望將通脹率控制在某範圍之內,維持經濟穩定發展和持續增長。

懷疑本身理論?
然而隨着科技進步、環境轉變,單靠貨幣政策是否能有效地控制通脹,或曰單靠控制貨幣供應是否便能將經濟納入正軌?看看現時的美國,再瞧瞧日本,這又作何解釋?對於這點,佛利民在這次訪問中似乎對自己提倡的理論存有懷疑,假若真如記者所指佛老放棄前言,則應是一件轟動新聞!
不過佛利民的另一理論──小政府、低稅率和市場力量,卻正被布殊政府採用,在財政政策方面,布殊通過大幅減稅間接壓制政府開支,給予市場多點力量,但能否起死回生尚待證實。
至於冥頑不靈、縛手縛腳的歐洲,佛老縱使承認當年「看扁」歐元區或走了眼,但仍堅持10至15年後歐洲可能又再四分五裂。歐元強,又代表甚麼?!
王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