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港股升勢似乎銳不可當,除了因為非典型肺炎疫情受到控制外,最大原因是有一些游資流進港股市場。在是次升浪中,中資股及工業股的升幅較為明顯;一直受「沙士」打擊的零售股亦有追落後之勢。這是否代表零售業最惡劣的時期已過去了呢?
香港普遍零售股的基本因素並不差,無奈近年本地經濟持續低迷,才令到該類股份被低估,加上四月的沙士事件,令零售股一度遭到洗倉。
近日零售股出現較強勁的反彈,我個人認為很大程度是借勢炒上。至於市場重提「復甦概念」,只不過是一個藉口而已。我所持的理由有二:第一、沙士事件的確令零售股過份被拋售。一旦事件稍為緩和,有買盤趁低吸納,自然不足為奇;第二、近日的升市似乎有點令市場意料不到。不少投資者都趕不及上車,惟有追一些較為落後的股份。
由於零售股表現與經濟掛鈎,一旦市場憧憬經濟復甦,該類股份自然水漲船高。然而,在一輪急衝過後,股價始終都離不開基本因素的陰影。
近日本地消費市道較早前活躍,很大程度是沙士後的「刺激性消費」。有一點可以較肯定的是,這種較特殊的誘因,未必可以長久地持續下去。因此,我們除了看短線投機價值外,也應該從較宏觀的角度去分析零售股的前景。零售業能否復甦,並不是單看經濟增長,還要看失業率能否受控。
香港是一個頗特別的地方,經濟強勁與否,較側重於個別行業,因此,在可見將來,大家會見到旅遊業、出口工業等復甦較快,整體經濟增長亦得以改善,但其他行業未必能這麼快受惠,因而令失業率未必與經濟復甦步伐一致。如此一來,消費市道復甦會較慢,零售市場復甦步伐難免受阻。
其次,在通縮陰影下,物價下調理應可刺激消費,但若要企業整體盈利向上,那麼市場佔有率必須有所提高。觀乎「本地的餅」愈來愈細,除非還有其他市場可開發,否則,企業惟有透過控制成本去提高利潤。這種經營方法較被動,企業增長不會太大。因此,即使看好零售股,也須從中揀蟀,單以本地市場為主的零售股,吸引力並不高。
不過,撇除炒復甦概念,其實零售股還有其他值得留意的地方。像佐丹奴(709)的管理層於三月中旬曾表示,由於今年經營環境仍然困難,若通縮持續,而公司又缺乏大發展方向,便會考慮以派發高息回饋股東。這類坐擁龐大現金的股份,實有另類投資價值。
陸叔心得:由於零售股表現與經濟掛鈎,一旦市場憧憬經濟復甦,該類股份自然水漲船高。然而,在一輪急衝過後,股價始終都離不開基本因素的陰影。
陳永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