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隨筆:如何看「水清無魚」

投資隨筆:如何看「水清無魚」

「水清無魚」的問題其實可從兩個不同角度分析。一種想法是監管收緊後,「不當的行為」將減少,令水「污濁」的東西清除了,水更為清澈,亦即市場更具透明度,投資者可更「公平」地進行投資。
這是一個理想的看法,效果不一定如此,也可能有副作用。首先,「不當」的行為不就是不法的行為,有時看來是不法的行為,換個角度看,可能不是實情,而是一些可接受的市場現象。嚴格的規管,背後原因不應是令不當行為絕迹,而是在不影響股市集資功能的前提下改善市場之運作。市場是否需要莊家,或有不同的見解,但市場需要「套現能力」,則是必然的,過度的監管限制了莊家的活動,同時亦可能削弱市場的套現能力,因為炒家也可能隨莊家而去,絕迹於市場。
「水清」的另一個角度是「透明度」,增加透明度的一個重要手段是提高「披露」的要求,但監管機構可能只做了形式上的東西,沒有從效果着墨。任憑上市公司在網上及報章不顯眼處發個聲明,就算是「披露」及「透明度」嗎?究竟有多少個投資者收到有關消息?沒有搞好「披露」的「溝通」環節,高透明度只是空談罷了。
利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