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LI是最受資深股票投資者歡迎的零售產品之一,其「遊戲規則」是到期可收到本金連回報(最低為10萬元)的現金或股票,不足「一手貨」之餘款則會以現金形式發放。投資股票掛鈎產品的風險,最終要將所有投資金額變成股份,更差的情況是投資股份表現差強人意,間接令投資者虧損。此外,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餘款,原來還有機會帶來另一些潛在風險。
投資ELI本來就應有接貨的心理準備,倘若是實力股份,問題當然不大,但原來風險並不止於此。接貨時,10萬元會悉數用以買入股票,單位以每手計算,不足一手的碎股便以結算日收市價沽出套現,投資者便同時收到股份及碎股兌換後的現金。本來接貨只是帳面虧蝕,但碎股若以上述形式處理,會直接影響整體回報。
一般情況下,ELI投資者若不幸接貨,普遍會待股價回升(最少在參考價以上)始沽出獲利。若碎股比重較大,股價便要升至更高水位,投資者才可完全「翻身」,即右表顯示的「翻身價」。
例如某投資者以10萬元購入滙控(005)ELI,行使價定為85元,他最終收取的最高股份數目為1,176.47股,當中有376.47股不足一手(400股),需以現金交收。這些碎股數目佔總投資額達32%,滙控於定價日的股價愈低,投資者在碎股方面出現的「真正」虧損便會愈大。如此,以正股接貨價加上收回的現金,實際上未能做到所謂的本息10萬元。
誠然,投資ELI風險之一,是碎股價值會因正股接貨價跌價而下跌,但要留意的是,風險不單取決於正股跌幅,亦牽涉到碎股的數量。按照以上滙控ELI實例,碎股差不多佔3成,最終的翻身價便有機會提高。然而,若將投資金額增加至11萬(以1萬元遞增),便可買入3手股票,碎股比例也大幅減低(見上表)。
買入ELI後至到期日前,正股的下跌幅度將直接影響收益,如正股在到期時勁跌,接貨時即出現嚴重虧損(若能全部收取正股,只屬帳面虧損),更要期待股價高於接貨價,才可打個平手離場,在這情況下,所謂以折讓價買貨,亦有可能失去意義。
其實,在ELI正式推出前,發行商曾經就ELI碎股的結算安排徵詢投資者/中介人的意見,並得知他們普遍不希望在最後接貨時收到碎股(因碎股往往以折讓交易)。最後,為照顧投資者利益,發行商決定將ELI碎股以現金交收,價格是以正股的最後收市價計算,而非以碎股折讓價。
始終,投資者在投資前必須全面了解產品,包括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餘款安排,從而避免一些意料之外的損失。
雷裕武 麥格理證券衍生工具部聯席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