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網泡沫在3年前爆破,經過汰弱留強後,有實力者現時正需鞏固自己於市場上的地位。3大類科網業中,以科技及網絡業前景較為樂觀,電訊業則因為競爭劇烈而難以看好。
首先看看網絡業,無論是網上商品Amazon、網上拍賣店Ebay,或是網上搜尋器Yahoo,都在不被看好下站穩腳。科技行業經過多年消耗過剩的存貨後,亦已回復健康水平。全球第2大軟件公司甲骨文上周五宣布計劃以51億美元收購對手PeopleSoft,可見科技企業對行業發展前景仍樂觀,值得以併購形式鞏固市場地位。
電訊業則難以樂觀,一切還需看3G的發展,近年來所看到的普遍是負面消息,大財團停止或退出發展3G的新聞時常可以聽見。而於全球發展3G業務最為積極的和黃(013),經過多年發展後,現正亦已進入勝負存亡的階段,在環球電訊業紛紛撤資或暫停3G投資的大勢下,和黃迄今在3G上已投入了近千億港元,令人擔憂。
李嘉誠縱橫商場50年,一直小心翼翼地停留在地產、港口、電力等低風險的傳統行業。2000年科技股狂潮中,畢菲特堅守自己的信條──「不懂的就不做」,結果成為最終贏家。但李嘉誠近年卻勇敢地在電訊、互聯網、生物科技等熱門領域同時出擊,惟這些業務至今卻未見表現突出。
和畢菲特一樣,李嘉誠的秘訣在於迴避風險,從而享受持續的「複利增長」。電訊領域自上世紀80年代AT&T分拆以來,已經從穩定的公用事業蛻變為高風險的科技行業,3G更是電訊領域中風險最高的業務。除了面臨激烈的市場競爭,無線通訊的新技術層出不窮,近千億元的前期投資更有迅速貶值的危險。
李嘉誠在科網股時期本來可以憑「賣橙」功成身退,但卻因此而沉迷於高科技的魅力,斥巨資投資3G。這種高價買入的「高科技資產」與港口和地產業務不同,後兩者屬周期性行業,即使高價買入,總有解套的一天,但「高科技資產」卻……。現在誰還會去搶購前幾年炙手可熱的海底光纜和太空衞星?
信誠證券高級投資經理 連敬涵
電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