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入今年,歐元兌美元出奇的強勁,令很多專家大跌眼鏡。一個地區的貨幣強勁與否包含很多因素,但主要是看通脹率、出口、入口量和經濟增長勢頭。歐元區除了通脹率普遍偏低外,其餘兩項表現都比美國好不了哪裏去,甚或更差,所以不得不令人懷疑強歐元弱美元是美國有計劃地做出來的,因為美國人深明在現有機制下,歐洲央行是不會和不能把歐元貶值的。
操控貨幣升降的責任是各地的中央銀行,所以歐元的操控者是歐洲央行(ECB)。ECB籌組初期,受德國影響很深,這顯而易見,因為德國是體系內經濟最強的國家,無論經濟規模、GDP增長率都是最好的,所以ECB的經營理念和貨幣政策都是繼承自德國央行。
德國央行的貨幣政策是以保守見稱,主張嚴格操控貨幣發行量,保持價格穩定,遏止通脹上揚,所以為了要做到低通脹,即使犧牲經濟增長也在所不惜,與美國聯儲局標榜的物價穩定,但同時要保持經濟增長的理念不同。主要原因是德國在30年代曾經歷了超級通脹(HyperInflation),直接導致經濟崩潰,隨之而來是社會動亂,導致希特拉上台。這段歷史對德國人刻骨銘心,數十年後仍難忘懷,所以依德國央行理念建構的ECB,永遠都在向通脹宣戰,直接維持歐元強勢。
根據92年簽訂的馬城條約,會員國預算赤字不得超過GDP的3%,否則會受重罰。現階段,德國和法國正面臨罰款達數十億歐元之巨,為了要遵守自己創立的規矩,兩個歐盟創辦國惟有在衰退邊緣還要硬着頭皮削減公共開支,減少各種就業補貼,同時又不減稅鼓勵消費,結果經濟會更萎縮。今年首季,德國經濟已收縮了0.2%,往後日子肯定更差。馬城條約也同時要求,歐盟各國的通脹率要維持2%以下,這個規定令央行不敢放鬆銀根,大幅減息刺激經濟。回顧自91年以來,美國聯儲局已減息12次,共減去5.25厘,其間歐盟的經濟增長比美國更差,但只能減息7次,共減去2.5厘,可見ECB對經濟發展反應遲緩,偏高的利息也是歐元強勁的理由。
其實,單方面怪責ECB無能也是不公,因它也是受歐盟體制所限。試想想,這個由12個國家組成的架構,每個國家有不同的文化傳統、民族習性和政治氣候,注定是一個不做不錯的「和稀派」組合。在太平盛世、生活安穩的年代,這種組合可以渾下去,但當遇到突變時便顯得軟弱無力。就以如何刺激經濟為例,有些比較進取的小國,如愛爾蘭、葡萄牙,它們樂見高增長、高通脹,因為經濟正處高增長期;但一些保守大國如德國,寧願低增長,也不要高通脹,因其退休工人眾多,高通脹侵蝕退休金。強勁歐元雖對出口有害,但卻令進口貨便宜,對整體物價有壓抑作用。
總的來說,歐洲央行對通縮威脅毫無對策,看來歐元還會保持短期強勢。
英明資產管理有限公司 李庚
電郵: